(原标题:“佛山智造+湾区合作”串联起粤港澳“心相通、情相融、业相助”鲜活日常)
央视网消息:从烟火气里的文化联结到产业间的创新协同,佛山的全运故事不止于舌尖与拳脚,更藏着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力量。“佛山制造”与“港澳创新”又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这里是佛山地铁湾华站,记者带大家体验一种特别的出行方式——不用刷手机、刷卡,更不用刷脸,如何通过闸门去坐地铁?刷刷手掌就能乘坐地铁,这是掌静脉识别系统。在佛山,正有一群粤港澳青年把这种便捷变成现实。
粤港澳大湾区创业青年 王天明:指纹容易被复制,拿一些橡皮泥或者一些保鲜膜就能复制,也是电影场景常见到的。相对于人脸来说,由于AI的发展,人脸的隐私性问题愈发突出。掌静脉是手掌皮下的静脉血管的特征,它不容易被伪造。
这群“95后”看中生物识别的广阔前景,借助大湾区完善的产业生态,已将技术推广至上海、重庆等地的轨道交通与智慧社区。为了让创业团队安心打拼,佛山设立了12个港澳青年创业孵化基地。人才的聚集让产业深度联动,水到渠成。
你知道吗,佛山还有一个低调的称号:机器人之城。现在,在生产线上看到的这些机器人,今年年底将陆续发往全球各地,这些机器人的名字就是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到底是什么意思?企业负责人介绍,具身是代表不同形态的机器人,比如各种人形机器人;比如仿生类的蜘蛛、飞鸟型机器人,智能通过机器人载体可以在环境里面去感知,然后去分析,再决策。
这批机器人是佛山、香港、山东等多家企业联手打造的——一方出算力,一方搭云端,一方做软件,技术互补。在佛山机器人基地,生产线简直是“不眠不休”的效率王——24小时连轴转,平均30分钟就能“新鲜下线”一台机器人,速度快到飞起。
“港澳创新+佛山量产”高效协同正是大湾区产业融合的生动写照。从街头球场的并肩呐喊到餐桌前的同源滋味,再到车间里的携手创新,佛山用运动点燃活力,用文化凝聚人心,用智造驱动未来。一碗双皮奶、一套咏春拳、一只“刷掌”的手、一台协同制造的机器人,串联起粤港澳大湾区“心相通、情相融、业相助”的鲜活日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