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浙里寻宝)
01解瑶女士因浙江古迹鲜为人知,立志编撰《浙里寻宝》推广文物资源,281处遗迹涵盖百万年文明史。
02孙国平教授常年驻守田螺山,每日讲解不厌,以不同对象调整内容,晚间静心做科研成习惯。
03《浙里寻宝》收录31小类文物,手绘全省地图,旨在提升旅游趣味性,普及浙江优质文化资源。
04考古先辈如李济、梁思成等在战火中证实中华文明独立起源,用生命捍卫文化尊严,铸就民族脊梁。
05新一代文保学者如解瑶、童琳珺投身科普,俯身推广文物,延续前辈精神,彰显当代文化担当。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今收到解瑶、童琳珺合作的新书《浙里寻宝》,甚喜。一册在手,“游学”瓯越九百里山水,百万年文明。
去年夏初,游杭州。西子友人俞君知我喜逛文博展馆,便满满地安排了三日的博物馆游。其中半日,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参观学习,有幸结识解瑶女士。
解君的科研专业是文物保护。她说,浙江有许多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目录的古迹,但这些古迹却鲜为人知。于是,她想编一本小小的书,做一点推广。
我说:“书成,望先读为快。”今欣然得书。书分13大类31小类,列举了上自旧石器史前遗迹,下至近代桥塔园寺、城堡牌楼等文物名胜281处,时跨百万余年。又手绘全省文物地图,便于读者按图索骥,寻古探幽。
此书并非鸿篇巨制,不过是文物遗迹之简文图录。用作者在序言中的讲法,只是“为增加旅游打卡的趣味性……将浙江优质的文物资源推广出去”。解、童二君于科研之余,放下身段,撰科普文章,是何等用心良苦。
由此,我想起在余姚结识的考古专家孙国平教授。孙先生是田螺山、井头山考古项目领头人。在田螺山博物馆的参观栈道上,孙先生指点着发掘坑中的木桩、标记,边退行,边给我们讲述当年的发掘过程,细说出土文物,如数家珍。我担心栈道的拐角或台阶会磕绊了他,而孙先生却笑道:“我一年有三百多天都在这里,比家里还熟悉,不会绊倒。”闻此言,我不禁动容。
“听说,您常要接待各方参观者。每次讲解同样的内容,乏味吗?”
“其实也不尽然。对领导要讲考古的意义,争取多一点支持;对外宾要讲中华文明的渊源;对同行则谈学术;对游客就讲故事,做普及。”孙先生笑道。
“何时得空做科研呢?”
“晚上。晚上做研究更静心,也成了习惯。”
最近,闲读《南渡北归》。百余年前,考古先辈于军阀混战乃至抗战烽火中,在仰韶、安阳、周口店,在东北密林、西北荒漠、西南边陲,历尽千险,用考古实证,驳斥“中华文明西来”说,论证了中华文明之一脉相承。许多人为此付出了生命。李济、赵元任、董作宾、梁思成、梁思永、裴文中、夏鼐、吴金鼎、曾昭燏……这个长长的名单,铸就了民族的脊梁。
薪火相传。而今,如孙先生,如解、童两君,新一代考古、文保学者,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野外发掘中,于皓首穷经的笔耕中,俯下身来,谋一些支持,作一些科普,是当代文化人谦卑的身影。在他们躬行的身姿中,同样立着中华的脊梁,一如他们的前辈。
《浙里寻宝》是本小书,“浙里寻宝”是大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