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崇文重教,客家人赓续千年的精神密码)
崇文重教,客家人赓续千年的精神密码
陈秀芳
在闽粤赣边的青山绿水间,客家人用千年的迁徙与坚守,书写了一部艰苦奋斗的传奇。而贯穿这部传奇始终、最为熠熠生辉的主线,便是那深入血脉骨髓的“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精神。这不仅是客家人安身立命的智慧结晶,更是他们面向未来、走向世界的文化自信与精神基石。
崇文重教,源于逆境求存的生存智慧。客家人历史上多次南迁,初到南方时,多居于偏僻贫瘠的山区。在有限的自然资源条件下,客家人深刻认识到,唯有通过掌握知识、读书明理,才能突破地理的桎梏,在陌生的环境中赢得尊重、寻求发展。于是,他们将重视教育提升到家族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无论家境如何贫寒,“卖田卖屋也要送子读书”成为普遍共识。这种对教育的极致崇尚,是客家人面对严峻生存挑战作出的最富远见的选择。
耕读传家,塑造了独特的人文气质。“耕”是物质基础,是脚踏实地、勤劳务实的生存之本;“读”是精神追求,是志存高远、修身明德的发展之翼。二者结合,形成了客家人独特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一方面,他们秉承中原士族风范,尊师重道,崇尚学问,将“知书达理”视为理想人格。遍布客家地区的祠堂、书院,以及门楣上“耕读传家”的匾额,无不彰显着这一价值取向。另一方面,艰苦的耕作磨炼了他们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使得客家文人学子既有书卷气,又不乏实干精神与乡土情怀。这种融质朴与儒雅于一体的气质,成为客家文化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脉相承,铸就了英才辈出的客家现象。浓厚的向学之风,催生了客家地区教育的兴盛。从家族设立的“学田”“学谷”用于资助族中子弟,到乡村集资兴办的各式塾学、书院,构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教育支持体系。这使得即使贫寒子弟,也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历史上,客家地区便重视文教,近现代以来,更是涌现出大批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杰出人物,他们在各自领域为国家乃至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步入新时代,客家人“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精神非但没有过时,反而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激励着客家儿女继续秉持勤学苦读的优良传统,积极投身于知识经济的大潮;它倡导的脚踏实地与追求卓越相结合,对于培养德才兼备的现代化人才具有重要启示。传承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是客家子弟的文化自觉,更是我们民族在新时代砥砺前行、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