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紫云英”下聚英才)
央广网芜湖11月13日消息(记者徐鹏 总台安徽总站记者张尧)作为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和安徽省域副中心,芜湖立足制造业优势,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核心,依托“紫云英人才计划”,通过企业引才、产教育才、政策留才的多元举措,构建起“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的良性循环,让各类人才在城市发展中实现价值增值,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神山公园内的紫云英人才会客厅(央广网记者 徐鹏 摄)
企业是人才成长的沃土,更是芜湖集聚人才的核心载体,在全市人才战略布局中发挥着“主引擎”作用。龙头企业奇瑞汽车深谙“人才兴则企业兴”的道理,不仅通过“城市+企业”联合引才模式拓宽渠道,更依托开阳实验室、瑶光实验室等高端创新平台打造人才“栖息地”。
在完成十年北京求学之路后,潘学飞站在人生转折点上,面对一线城市高压力、高成本的生活现实,以及对个人价值实现路径的深层思考,他开始重新审视“何为真正的成长”。而一场北京大学的专场招聘会,如同一座桥梁,将他与家乡芜湖紧密连接起来。
“招聘流程高效顺畅,通过校园招聘会投递简历后,当天下午即被实验室主任联系并安排直通面试,整个招聘流程高效、通畅,感受到强烈被重视的体验。”对于北大博士潘学飞来说,这不仅是一次职业选择,更是一场关于理想与归属的回归,“不仅如此,企业还为我们提供了社保返还、最高40万元购房补贴、三年每月一千多元的生活补贴等政策。”
此外,奇瑞还为博士提供两室一厅住房,更搭建了“管理+技术专家”双向发展通道,让技术人才可晋升至首席工程师、科学家等岗位,享受同级别管理者待遇。
为延揽人才,芜湖在2021年推出了“紫云英人才计划”,希望通过购房补贴、项目资助等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投入真金白银广纳贤才。在“紫云英人才计划”支持下,奇瑞已累计引育高层次人才2000余人,占全市引进高层次人才近四分之一。
如果说企业引才是“筑巢”,那产教融合便是“育苗”,为芜湖人才供给持续筑牢根基,而高校作为产教融合的重要参与方,正以深度合作赋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
芜湖深知“技能型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基石”,构建起由3所应用型本科院校、1所职业本科学校、6所高职院校、12所中等职业学校及4所技工院校组成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校生规模突破15万人,年均输送专业技术人才4.5万人。
其中,安徽师范大学深度融入芜湖市人才战略部署,以“人才强校”战略对接地方产业需求,成为产教融合的重要纽带。学校积极升级赋能产业发展的相关专业,开展“政-企-校”共建共管的新工科人才培养试点,开设奇瑞班等订单班,促进技术人才留芜就业。
同时,与奇瑞共建安徽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与海螺共建高碳产业碳中和工程研究中心,还牵头推动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芜湖市弋江区共建“合成生物智能研发平台(AI4S)”,嵌入芜湖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与20余家本地企业及医疗机构开展关键技术协同攻关。
为打破“校企壁垒”,芜湖还推行“产业教授”聘任制度,打通企业高技能人才进校园的通道,目前已聘任629名企业高管、“技能大师”、劳模工匠担任“产业教授”,市级财政按学校实际支付薪资的60%给予补助,让产业前沿技术、真实项目案例走进课堂,助力学生实现“所学即所用”。
引才靠平台,育才靠体系,而留才则离不开有温度、有力度的政策支撑,芜湖通过全方位政策设计,为人才打造了“近悦远来”的发展生态。
以“紫云英人才计划”为核心,芜湖构建起立体政策矩阵:基础普惠层面,应届生可享受“千元面试补贴+万元就业补贴”,降低求职就业成本;产业专项层面,打破“四唯”限制,推行“以薪定才”市场化评价机制。
为让政策兑现更高效,芜湖上线“芜湖紫云英人才服务平台”,实现政策申报线上集中受理、部门并行审核、资金一键直达。此外,还向奇瑞等龙头企业下放职称评审权、建成67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与华为云合作共建数字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持续优化人才发展“软环境”。
从企业引才的“强磁场”,到产教融合的“育苗床”,再到政策留才的“暖心巢”,芜湖正以一套环环相扣、协同发力的人才工作“组合拳”,走出了一条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特色发展之路。
如今,新引进博士人才从2020年不足百人增长到2024年的374人,每年新招引大学生从1.6万人增长到10万人,2025年预计突破12万人,创新能力跃居全国地级市第22位,三年累计前进10位——这些数据不仅是芜湖人才吸引力的生动注脚,更彰显出“人才与城市共成长”的深厚底蕴。
未来,随着“鸠兹科创湾”建设的持续推进、十万工程师引育计划的深入实施,以及高校与地方合作的不断深化,芜湖必将持续释放人才红利,让更多人才在这里找到事业的舞台、实现人生的价值,探索产才融合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芜湖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