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竞速强省会9】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皋兰“领”出强村富民路)
央广网兰州11月13日消息(记者魏晋雪)素有“名藩自古皋兰”之誉的兰州市皋兰县,地处黄土沟壑区,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县。长期以来,资源分散、产业薄弱、集体经济空壳化等问题,成为制约乡村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皋兰县把农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切入点,在兰州市率先探索推广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联建联营”,即通过支部联建、企业联帮、村社联营等方式,引领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皋兰县城航拍图(央广网发 皋兰县委宣传部供图)
2024年皋兰县村均集体经济收入40万元,较2020年的8.3万元增长近四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488元,较2020年增长超过38%。数字背后,是一场由党组织引领的乡村发展方式之变。
近日,央广网记者走进皋兰县,实地探访这片土地上的生动实践。
支部“联”建 筑牢基层善治“桥头堡”
“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皋兰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魏周阳表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不是简单地把支部和合作社‘绑在一起’,而是要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2021年10月,皋兰县出台《关于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助推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从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到具体操作路径,全面系统地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搭台子”。同时,梳理财政、金融、土地、农机、商务等11个方面的扶持政策,形成“政策工具箱”,推动资源向一线倾斜。
“我们特别注重‘抱团式’发展。”皋兰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叶树梅说,“通过‘村村抱团’‘资源抱团’‘社企抱团’‘技术抱团’‘营销抱团’的发展模式,成立村党组织种植养殖联合社,并深化产业链党建联盟建设,强化党组织引领作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甘肃阜源昌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蛋鸡养殖产业(央广网发 皋兰县委宣传部供图)
截至目前,全县38个村实现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全覆盖,组建产业链党建联盟7个,成立种植养殖联合社,“联社带分社、分社带农户”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在选优配强支部班子方面,按照1:2的比例,储备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76名,按照1:1的比例,及时储备其他村党组织后备干部,采取导师帮带、强化培训、跟岗锻炼等方式,强化教育管理,提升能力素质。同时,由镇党委副书记或村党组织书记兼任联合社党组织书记,确保党建引领贯穿产业发展全过程。
“我们不仅要选对人,还要激励人。”魏周阳说,县里建立了村干部报酬自然增长机制、“一肩挑”干部年报酬达4.5万元,其他村干部年报酬达到3万元,专业化管理的村党组织书记每月另享1400元岗位补贴,并配套养老保险、健康体检、离任补助等保障,让干部“有奔头、有干劲”。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已成为全县集体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叶树梅表示。
企业“联”帮 带出产兴民富好光景
如果说支部联建是“搭台”,那么企业联帮就是“唱戏”。引导有实力、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与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进行深度融合,是皋兰模式成功的关键一环。
“我们着力推动构建‘龙头企业+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品牌经营’的紧密合作机制。”叶树梅表示,“让农民以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入股,企业则带来先进的技术、管理、资金和市场渠道,最终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发展共同体。”
皋兰县黑石镇10万羽蛋鸡养殖厂(央广网发 皋兰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皋兰县黑石镇10万羽蛋鸡养殖厂的会议室里,该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李怀文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该镇蛋鸡养殖项目的落地过程。
“我们和平、白崖、白坡、星湾四个村,过去集体经济都很薄弱,‘单打独斗’既缺资金也缺技术,更怕市场风险。”李怀文说,“后来,在县里的牵线下,我们与皋兰惠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共同运营一个10万羽规模的现代化蛋鸡养殖场。”
据了解,在该镇与企业的合作中,惠高农业负责核心的生产管理、技术指导和市场销售,村集体则提供场地和劳动力,形成了“企业技术+集体基地+农户务工”的闭环。
“我们厂一共养了10万2千余只蛋鸡,一天能产5.7吨蛋。”皋兰县10万羽蛋鸡养殖厂厂长王锡娟介绍,养殖厂与正大集团签订“三订”协议,从饲料、鸡苗到销售全链条贯通:正大无偿派遣一名技术厂长长期驻场指导;最关键的是,鸡蛋由正大公司保底收购。
“在家门口干活,一个月3000元,还能照应家里庄稼,日子踏实!”在皋兰县10万羽蛋鸡养殖厂务工的村民魏爱萍告诉记者。
据悉,该项目每年为四个村带来80万元的稳定分红,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万元。同时,还带动了11名村民常年在养殖场务工,人均年收入超过3.5万元。
“以前村民外出打工,照顾不了家。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还能学到现代化的养殖技术,积极性非常高。”李怀文说。
合作共赢的模式不止于黑石镇。
——兰州正大有限公司与水阜镇7个行政村合作,成立甘肃阜源昌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发展蛋鸡产业,年盈利120万元以上,带动各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以上,个人分红比例达到6%;
——甘肃笃行农业集团投资2000余万元打造循环农业产业园,带动150户农户参与种植,户均增收5万元;
——兰州德源农业科技公司通过深加工打造“小魏哥”品牌,将冬果梨加工成“兰州热冬果”,既解决农户农产品卖难问题,又提升附加值,企业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
村社“联”营 激活集体经济内驱力
在皋兰,村社联营不是简单的“村”+“社”,而是通过跨村联合、支部主导、村企合作三种创新形式,真正激活了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
其中,“支部主导型”模式尤为突出。
“‘支部主导’是皋兰村社联营的三大实现形式之一,其核心在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乡村治理优势。”石洞镇党建办主任魏雪在接受采访时介绍,“我们推动‘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目的就是让党组织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心骨’,让党员成为带领群众闯市场的‘领头雁’。”
石洞镇阳洼窑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园(央广网发 皋兰县委宣传部供图)
走进石洞镇阳洼窑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园,一排排蔬菜大棚整齐排列,大棚内,菜农们忙着打秧、施肥。
“阳洼窑村过去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村民多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增收渠道有限。”阳洼窑村委会副主任刘富林介绍,2021年,该村党支部率先领办了“皋兰聚福润阳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据悉,该合作社流转村上土地建成了阳洼窑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园,目前产业示范园有27座高标准日光温室和216座钢架大棚,育苗温室2座。2024年,产业园在继续发展高原夏菜产业的基础上,引进了兰州欣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花卉,为产业示范园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村社“联”营,农户如何实现增收?
“我们主要通过‘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稳定种植收益。同时,构建了‘租金+薪金+股金’的多元增收体系。”刘富林介绍,“村民流转土地每亩每年600元,阳洼窑村流转了265亩,年租金收益约15.9万元;村民到园区务工有薪金,年带动务工收入达210万元;村集体经济也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年带动村集体增收50万元。”
甘肃阜源昌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央广网发 皋兰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石洞镇阳洼窑村“支部主导型”模式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皋兰县持续推进“跨村联合型”与“村企合作型”发展路径。水阜镇整合7个行政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共同成立甘肃阜源昌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实现年盈利120万元,村均增收超15万元;黑石镇四个村与皋兰惠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运营的10万羽蛋鸡养殖项目,年分红达80万元,带动村民年均增收3.5万元。
数据显示,2024年,全县村均集体经济收入突破40万元,2025年预计达50万元以上,其中60%以上来自合作社主导的特色种养、资产运营等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