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地评线】徽评:万亿之路印证“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同频共振)
安徽合肥,这座在长三角地区曾默默无闻的省会城市,如今却频频在各类城市榜单上崭露头角,成为万亿GDP城市中的“黑马”。
合肥政府投资“独家秘笈”是什么?如何选择投资项目?能否降低投资风险?给同类型城市带来哪些启示?近期,《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走进合肥,六问产业投资。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支撑和脊梁。被喻为长三角“黑马”合肥的投资故事总被社会各界贴上“风投神话”标签,但通过这篇报道或深入了解合肥的人就会发现:其实,这里根本没有孤注一掷的豪赌,只有精耕细作的产业投资智慧。那些被津津乐道的“押宝”,实则是城市产业成长的精准操盘,藏着同类型城市可复制的发展密钥。
“栽树” 而非“摘果”,彰显长期主义的定力。当社会资本因“年需百亿”对DRAM项目退避三舍时,合肥国资毅然下场与兆易创新联手。这绝非冒险——彼时合肥正受“缺芯之痛”,投资长鑫存储是为显示产业补短板的必然选择。如今长鑫跻身全球前四,更带动200多家企业攻关设备国产化,印证了产投的核心逻辑:不追短期回报,只筑产业根基。这种“政府搭台、资本唱戏、产业扎根”的模式,比风投的逐利性更具战略价值。
“串链”而非“单点”,凸显产业思维的精度。合肥的投资地图从不是随机打点:缺屏投京东方、缺芯投长鑫、有车企基础便引蔚来,每一步都踩着“补链强链”的节奏。这种“缺什么补什么”的禀赋适配法,跳出了“捡到篮子都是菜”的盲目跟风。更关键的是,其构建的“龙头-项目-链条-集群”路径,让孤立的企业成长为共生的生态,这正是产投别于风投的本质——风投赌单个项目成败,产投谋整个产业兴衰。
“生态”而非“输血”,藏着市场化运作的巧劲。财政科技投入占比超10%的真金白银,没有变成简单的补贴红包,而是通过“基金丛林”渗透到企业全生命周期。200多只基金、2700多个场景单位组成的创新矩阵,既让“人造太阳”等硬科技有了转化土壤,又为企业提供了从孵化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支持。更精妙的是“进退之道”:市场缺位时国资补位,市场成熟后有序退出,通过“投资-退出-再投资” 循环实现资金保值增值,把有限资本用在新的“卡脖子”领域。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合肥的看点,说到底是“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同频共振。它证明政府投资不必畏首畏尾,也无需大包大揽——选准国家战略与地方禀赋的结合点,用长期主义替代短期功利,用产业思维替代项目思维,用市场机制替代行政干预,就能让国资成为产业升级的“催化剂”而非“裁判员”。这或许就是对“如何投出未来”的最佳回答。(作者 刘纯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