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25第七届大凉山戏剧节启幕:以“立冬·吉拉布拖”之名,奏响自然与文化的交响诗)
11月7日,立冬,万物收藏。在四川西昌,2025第七届大凉山戏剧节如约而至。
17时,第七届大凉山戏剧节在四川西昌木空间·听涛谷·谷剧场盛大启幕。这场以“立冬·吉拉布拖”为主题的启幕仪式,将多民族戏剧元素、先锋艺术创新和中国传统节气智慧深度融合,为全球观众呈现了一场“天人合一”的文化盛宴,正式拉开为期十天的戏剧狂欢序幕。
![]()
今年,这场以“回归戏剧初心、凝望生命本真”为核心理念的盛会,将从11月7日持续至11月16日,戏剧节期间,邀请到来自中国、西班牙、美国、格鲁吉亚、意大利、巴西、法国、俄罗斯等8个国家15部邀请剧目,以及近百部入选剧目展演。通过“山(创享)、湖(自然)、城(学术)”三大活动单元,汇聚全球顶尖剧目与艺术家,将戏剧艺术、自然景观与文化交流融为一体。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跨越国界、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视听盛宴。
![]()
节气地域交织 开启独特启幕式
傍晚17时,悠扬铃声准时响起,一位彝族老人手牵黑绵羊走入大家的视野。当夕阳余晖洒向舞台,云雾缭绕间,舞台灯光与自然光影交织,本届戏剧节拉开序幕。
![]()
在四川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布拖高腔”声中,朵洛荷惊艳登场。启幕式分为“入冬叙、迎飨时、暖夜启”三个部分,现场传统戏剧展演精彩纷呈,昆曲《牡丹亭》的婉转唱腔、京剧《人间好》的优美身姿、川剧《花重锦官城》的细腻韵味以及川剧变脸的神奇变幻,让观众沉浸在传统艺术的魅力之中。
![]()
各民族文化特色在启幕式得以充分展现。濮存昕、玛丽娜联手当地演员,用彝、汉、英三语诗歌朗诵《支格阿鲁》;羊皮鼓、口弦与月琴等表演,不仅是对非遗的保护传承,更通过艺术转化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摩梭《甲搓舞》、藏族《锅庄》与彝族《三十二步》的欢腾共舞,将立冬之夜推向高潮,展现出来自土地的磅礴生命力与共聚一堂的温暖情谊。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大凉山戏剧节启幕剧目《星回》再次返场,其极具先锋色彩的演出,引得观众阵阵掌声。
本届戏剧节启幕式以“立冬·吉拉布拖”为名,暗含双重文化密码:“立冬”作为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象征万物收藏、蓄势待发,契合戏剧节“以艺术之火温暖冬季”的愿景;而“吉拉布拖”作为当地地名,既彰显戏剧节扎根大凉山、致敬民族文化的决心,也赋予仪式“神奇之地”的文化厚度。
国际视野与艺术交融 戏剧在地化的新呈现
提及“大凉山戏剧节”,自然离不开“国际化”。今年,各国文化继续在这场盛会里交汇、碰撞。启幕式上汇聚了国内外戏剧界精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戏剧节发起人李亭等集体亮相,展现戏剧带来的传承与凝聚力。
本届戏剧节邀请了来自中国、西班牙、美国、格鲁吉亚、意大利、巴西、法国、俄罗斯等8个国家的15部特邀剧目,涵盖话剧、儿童剧、独角戏、肢体剧、京剧等数十种形式。戏剧节期间将展演110部剧目(含15部国际特邀作品),举办国际戏剧对话、戏剧大师课等30余场学术活动,并推出自然戏剧研学社、爱美戏剧营等创新项目。
除了国际范,本届戏剧节也体现出特有的文化在地性。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自然戏剧研学社”将以“万物皆为角色,风景自有剧本”为核心理念,组织戏剧爱好者深入大凉山东西南北四条线路。在昭觉县悬崖村的峭壁下,参与者将以山风为乐、云雾为幕,演出心中所想;在盐源县泸沽湖的波光中,感受母系氏族的似水柔情。这种“戏剧+自然+旅游+社区”的模式,不仅让艺术回归本真,更通过文旅融合为当地经济注入活力。
迈入第七年
迎接38个国家1375场演出
2025年,大凉山戏剧节将携手戏迷朋友们共同踏入第七年的征程。
大凉山戏剧节始于2019年11月7日,由濮存昕、李亭、王晓鹰、黄定山、郝戎、廖昌永、吉狄马加、阿来、钱文忠等二十四位中外艺术家和文化学者共同发起,秉承“回归戏剧初心、凝望生命本真”的初衷,力求将原生态、国际性,专业化与大众化、人和大自然融入其中。
![]()
自2019年以来,戏剧节以其开放性和多样性,迎接了世界38个国家超过20种戏剧形式的400部戏剧作品的1375场演出。大凉山戏剧节以戏剧为媒,向世界讲述大凉山故事和中国故事;以戏剧为窗,向全球展示大凉山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植根传统、突破创新的担当和使命,展示我国日益提高的文化软实力和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力,也显示了凉山州丰富的文旅资源及文旅产业优势。
![]()
第七届大凉山戏剧节,将持续以国际视野为翼,以自然生态为魂,以文化传承为根,构建一个多元、开放、创新的戏剧生态。从立冬到霜降,十天时间里,凉山将成为全球戏剧人的精神家园。这场立足西南、辐射全球的文化盛事,正以戏剧为媒介,书写着中华文化自信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