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地评线】徽评:“文旅+”加出文旅产业发展新动能)
戴上MR眼镜一秒穿越古蜀国——在三星堆博物馆,除了欣赏文物还可以体验考古;在济南看完周杰伦演唱会,凭借票根五折购买了九如山休闲旅游度假区的门票,顺路游玩;追完热播剧《北上》,立刻动身前往昆山巴城,打卡剧中同款运河码头与茶馆……如今,“文旅+”的跨界融合正打破传统旅游的边界,科技、演出、影视IP等元素与文旅深度碰撞,为游客带来一场场兼具趣味、便捷与深度的全新旅行体验。(11月5日《北京青年报》)
“文旅+科技”,重塑文旅新场景。科技是文旅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将抽象的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的沉浸式体验。在三星堆博物馆,《寻觅三星堆》MR互动项目让观众“一秒穿越古蜀国”,通过1:1复原的数字孪生场景,实现“触摸文物”“驾驶黄金面具”等沉浸式考古体验。通过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与文化遗产深度融合,拉近了公众与历史的距离,拓展了博物馆的教育与娱乐功能。与此同时,具身机器人、AI导览、大数据调控等技术在景区广泛应用,如河南宝泉的“AI赏花季”、郑州建业电影小镇的机器人NPC演出,不仅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更精准吸引Z世代客群。
“文旅+演出”,撬动消费新支点。演出经济正成为文旅融合的“流量密码”。2025年数据显示,每1元演唱会门票可带动4.8元周边消费,周杰伦济南演唱会吸引30万人次,“引爆”泉城;刀郎乌鲁木齐演唱会带动文旅消费超亿元。多地文旅部门顺势推出“票根经济”政策,凭演出票根享景区门票五折、酒店优惠等福利,将“看一场演出”升级为“深度游一座城”。“文旅+演出”,不仅延长了消费链条,更推动城市从“过境地”变为“目的地”。演出不再只是舞台上的表演,而是撬动全域文旅消费的支点,为城市注入文化温度与经济活力。
“文旅+IP”,引领打卡新风尚。影视与综艺IP正成为文旅引流的“隐形推手”。热播剧《北上》带火昆山巴城运河码头与茶馆,中秋国庆假期游客日均增长35.9%;《难哄》让重庆李子坝轻轨站、洪崖洞再添“剧情滤镜”;《生万物》则使沂南红嫂家乡旅游区游客翻倍。观众已从“被动观看”转向“主动体验”,渴望走进剧情、触摸角色生活过的空间。景区也积极回应,复原剧中场景、设置互动装置,甚至推出“同款鱼宴”等衍生产品。“跟着剧情去旅行”的热潮,不仅满足了情感共鸣与社交分享需求,更将文化内容高效转化为旅游生产力,实现IP价值与地方经济的双赢。
“文旅+赛事”,延展消费新链条。“文旅+赛事”的融合,则突破了短期流量的局限,推动热度向长效消费转化。今年夏天,“苏超”联赛不仅点燃江苏13城的体育热情,更带动度假景区支付订单量同比增长121%,主题餐饮商户数环比激增214%。“苏超”通过持续的赛程安排、本地化的消费联动,构建了“观赛+游玩+餐饮+住宿”的完整消费链。赛事为举办地带来巨大曝光,而配套的文旅产品与服务则将“一时热度”沉淀为“持续消费”。“赛事搭台、文旅唱戏”的模式,让“流量”变“留量”,推动消费转型升级。
“文旅+”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深度融合的化学反应。它以科技提升体验、以演出激活流量、以IP唤醒情感、以赛事延展链条,构建起多元协同、供需匹配、可持续发展的文旅新生态。面向未来,唯有持续创新“文旅+”的内涵与形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真正实现“诗与远方”的高质量融合。(作者 章平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