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地评线】河声丨奔赴网络文明的星河,我们都是“种花人”)
我们天天上网,但网络文明这个词,是不是听起来有点远?
网络文明,究竟是什么?
11月5日,古都洛阳给出的答案,直指人心:网络文明是一种活在人心中的温度。
这场在十三朝古都举行的2025河南省网络文明大会,为我们讲述了其中的道理。
维摩与刘诗利的对话。
网络文明的根,扎在哪里?大会上,洛阳文学院院长维摩说:“文化不是放在书架上的典籍,是活在人心里的温度。”
这份温度,是“被看见”的力量。我们从濮阳农民工大叔刘诗利的腼腆笑容中,真切地看到了。今年夏天,他因在读书分享会上的互动而出圈,成为传递阅读力量的象征。当他受邀走上网络文明大会的舞台,我们看到了网络文明应有的一面——让每一份平凡的热爱被看见、被点亮。
维摩代表《牡丹》杂志社,用“写作如和泥,先完成再完美”的比喻,鼓励这位读书人迈出写作的第一步。这一刻,网络拆掉了身份的墙,作家与农民工因对文学的共同热爱而平等对话。这就是文明该有的温度。
这份温度,也是“让热爱发光”的执着。我们在龙门石窟研究院讲解员马丁的蜕变中看到了。马丁坦言,自己曾是一个“社恐”讲解员。是网络改变了他,从央视直播到与董宇辉合作,马丁和同事们让冰冷的石头“活”了起来,让中华文化、河洛文明穿透屏幕,走进了更多人的心中。
马丁讲述。
刘诗利、马丁的故事都告诉我们,网络的灵魂应该是联通你我,去放大那些本就活在人心里的温度。
网络文明需要人心与匠心的相遇。人心是那些平凡的热爱、质朴的善意、对文化与生活的渴望。而匠心,则是那些守护的机制、连接的技术、清朗的治理。人心负责温暖,匠心就负责守护这份温暖。
此次大会上,“科技向善”不是一句空泛口号,而是具体的实践经验,一个是连接,一个是守护。
乔松涛讲述。
UU跑腿创始人乔松涛分享的“无障碍助手”,就是一种连接。跑男刘师傅通过这一功能,耐心陪伴孤独症儿童小乐的故事,打动了在场观众。乔松涛说:“用科技搭桥,用善意点灯。”当技术去连接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覆盖230多座城市、高达97.6%的好评率,这串数字背后便是无数善意在奔跑。
永城市公安民警高思雨的“反诈唠嗑会”,则是一种守护。面对“精准诈骗”,她就用“精准反诈”来反击。她改编反诈版《童年》、开展直播唠嗑,用家长里短的语言守护网民的安宁。她让我们明白,网络文明不是别人的事,它直接关系到我们生活的质量。
有人或许会问,刘诗利的热爱、马丁的讲述、刘师傅的善意、高警官的守护……这些是偶然闪现的“盆景”,还是已然形成的“风景”?
大会现场发布的2025年河南省网络文明建设优秀案例,为我们提供了答案。这13个优秀案例,涵盖了网络空间思想引领、文化培育、道德建设、行为规范、生态治理等领域。
其中,还有仲景文化出海工程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一带一路”的宏大布局,也有新就业群体代表共同发出的《网络文明行为倡议》的行业自律,也有“我为家乡代言”之“秋收硕果”网络直播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以上精彩纷呈的案例清晰地表明,一个系统性的文明生态正在中原大地扎下根来。
我们奔赴的文明星河不在遥远的未来,它就在刘诗利阅读的灯光里,在马丁讲述龙门故事的直播里,在刘师傅无障碍订单的善意里,也在高思雨精准防诈的唠嗑里......
你我皆是“种花人”。我们的每一次善意点击,每一次理性发声,每一次对真、善、美的看见,都是发出网络文明的一束光。
这束光照亮的,既是星河,也是山河。(大河网特约评论员 程 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