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概念”到“落地”:宁海静如何将“双碳”写入企业运营底层逻辑)
记者:陈昱婧
“双碳”是一道命题,更是一场答题比赛。
“现在几乎每个企业PPT里都有‘双碳’两个字,但真正理解碳管理、碳资产和数字系统构建之间逻辑关系的人,并不多。”宁海静说道。他不是一位空谈趋势的企业家,而是将绿色发展战略化为技术模块、管理机制与商业场景落地的推动者。在上海金玖银拾科技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期间,他带领团队在双碳系统开发与产业化应用方面交出了扎实答卷。
作为一位有着近二十年管理与技术融合背景的企业负责人,宁海静将“双碳”问题视作一个系统性、跨行业、多变量的技术命题,而非简单的环保承诺。自2023年起执掌上海金玖银拾科技有限公司运营以来,他将“数字化碳管理”确立为公司的核心战略支点,主导带领团队开发并推出了“金玖银拾碳管理系统企业版V1.0”与“金玖银拾碳管理系统(政府版)V1.0”,两项系统已取得国家软件著作权登记,并被实际应用于产业园区、绿色供应链及公共部门碳排放监管中,成为行业内可复制、可落地的标杆平台之一。
然而,他的目标从未仅止于系统上线。宁海静认为,当前“双碳”落地存在两个误区:一是过度政策依赖,缺乏商业模型支撑;二是脱离实际业务场景,“脱实向虚”。为此,他带领公司在平台建设中引入工业物联网、AI算法、碳足迹全链追踪等能力,强调碳数据可计算、碳资产可运营、碳政策可映射。这一理念直接推动了“企业碳账户”功能的设计,在满足政策合规的同时,也助力企业实现了碳资产的金融化与市场化价值释放。
“我们不是为了做系统而做系统。”宁海静语气坚定,“而是为了让每个企业能把碳当成经营变量看待。”金玖银拾的碳管理平台,在设计上就突破了传统碳核算工具的边界,除了实现组织碳排放监测和碳足迹核查,还融合了碳资产定价、碳中和路线图建议、碳激励反馈机制等多维度管理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宁海静并未将创新局限于企业内部。他与长春大学共建“双碳与智慧技术研究所”,担任副所长一职,推动“政产学研”联动机制建设。这一研究平台不仅支撑金玖银拾的产品持续升级,也为地方政府和高能耗企业提供战略咨询与试点支持,拓展了公司在区域治理和行业政策端的影响力。
2024年,宁海静带领团队参与多个建筑节能与供应链减碳改造项目,基于其平台输出模型成功帮助客户完成碳排放盘查与碳资产登记,为企业争取绿色金融支持、碳配额管理优化创造了直接收益。这些实际项目不仅验证了系统的可操作性,也进一步夯实了金玖银拾在双碳运营技术领域的行业声誉。
然而,“技术+管理”的两端兼顾并非易事。“你既要懂电力系统调度,也要理解银行怎么评估碳资产;既要懂云计算的数据结构,又要知道政策滞后期的风险缓冲。”宁海静坦言。但他也正是凭借这种“技术驱动+运营统筹”的复合型能力,在团队中建立起一套围绕“碳运营”进行决策与执行的工作体系,使金玖银拾逐步形成以平台为载体、以数据为核心、以成果转化为目标的业务闭环。
当外界仍在争论“双碳”是风口、口号,还是负担时,宁海静已用数字化产品和实操项目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本人也获得了“2024年度双碳数字化运营管理先锋人物奖”,其主导开发的“双碳项目全周期数字化运营管理平台V1.0”更是荣获“技术创新成果奖”,成为政策、产业与技术融合背景下的典型案例。
回顾其路径,有政策导向的顺势而为,也有产业逻辑的自我革新,更有管理结构与技术模块的持续演进。
“我从来不认为双碳是环保问题,它是未来十年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宁海静最后说。也正是这份深度理解和系统实践,使他不仅成就了一家技术型公司的蜕变,也为双碳产业生态的规范化发展留下了值得参考的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