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地评线】天府评论:在“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中谱写民生发展新篇章)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并强调“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这十字准则看似平易,实则承载千钧分量,既是破解民生难题的科学方法论,更是彰显为民初心的价值坐标,指引着党员干部以热忱担当回应期待,以理性清醒谋划实策。
民生改善的精髓,在于“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辩证统一,绝非“大水漫灌”的粗放投入,而是“精准滴灌”的精细施策。如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老年人盼便捷养老,年轻父母愁托育短缺,新市民求安居安稳,这些诉求正是“尽力而为”的发力点。“十四五”以来,全国每年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在1200万人以上,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72亿人。面对“一老一小”照护、教育医疗均衡等焦点问题,更需持续发力。
“量力而行”则是民生可持续的底线保障。民生改善不能脱离发展阶段“画大饼”,需在“能做”与“该做”间找平衡。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应优先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基础需求,再逐步向优质化拓展;健全社保体系,既要发挥政府兜底作用,更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避免陷入“福利陷阱”。
民生与发展从来同频共振。脱离经济谈民生如“无源之水”,忽视民生抓发展则“本末倒置”。抓民生也是抓发展,经济发展为民生改善筑牢根基,民生投入又能激活内需、培育新增长点。提振大宗消费既拉动产业,又提升生活品质;完善农村基建既缩小差距,又赋能乡村振兴。而“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治理机制、公共服务平台的资源整合,更让民生福祉在治理创新中愈发可感。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以“尽力而为”的担当回应期盼,以“量力而行”的理性把控节奏,必能在“十五五”时期推动民生福祉跃上新台阶,让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更暖、成色更足。
编辑:牛霄 校对:罗玉龙 责编:曾东平
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四川日报或四川在线(频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四川日报网络传媒发展有限公司所有或独家授权发表,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四川日报或四川在线”,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