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理响中国】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
2025年第8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文章强调:“要重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和塑构,这是推进强国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题中之义,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和永葆生命力的根本支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孕育着中华民族的昂扬奋发精神
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往往来源于自身文化的持久涵育和深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独特的精神世界离不开独特的文化沃土,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价值理念、道德标尺、伦理规范、人文精神等,为中华民族形成昂扬奋发的气度、神韵、风貌提供着文化土壤和文化空间,砥砺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地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踔厉前进,厚植着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昂扬奋发的精神基因。—个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根本在于面对任何困难风险都从不放弃、决不退缩、永不止步。《周易·乾》有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说天的运行刚强劲健,君子也应像天一样,顽强拼搏,积极进取,攻坚克难,奋斗不止。王昌龄边塞诗名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着将士们戍边卫国的坚定意志和豪迈气概。郑板桥笔下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竹石隐喻着坚韧不拔、坚毅刚卓的民族气节和民族风骨。这种镌刻在民族基因里的昂扬奋发精神,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永不褪色的价值。
革命文化赓续着昂扬奋发的精神血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浸透着中华民族的心血和牺牲,展现出中华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特质,是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有力武器。毛泽东同志曾经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不管风吹浪打”“万里长江横渡”的昂扬奋发姿态“将革命进行到底”,书写了“一唱雄鸡天下白”“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胜利史诗,推动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这种熔铸在民族血脉里的昂扬奋发精神,正是克敌制胜的宝典秘笈。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荡着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探索、开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追求,代表着党和人民昂扬奋发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随着新一轮信息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浪潮奔涌,融媒文化、数智文化、跨界文化、文创产业、文旅生活等精神生产生活多元化发展,故宫国潮IP和大美中国等文创产业、《悟空》《浪浪山小妖怪》等影视精品、“苏超”“村BA”等群众性赛事、北京中轴线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闪亮登场”“高频出圈”,诉说着各领域各行业各群体昂扬奋发的时代故事,绘就着昂扬奋发的时代新篇。
二、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集中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性
文化主体性表征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上的自觉意识、自信状态、自强实践。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的底气定力和生机活力。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面对近代以来的剧烈社会变迁,中华民族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化主体性,在艰辛守护和不懈探索中赓续中华文脉,巩固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这一主体性是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提供了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性表现为昂扬奋发的自觉意识。文化上的自觉是文化主体性的逻辑起点,反映在主体立足生存发展的需要,自觉地把自身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精神特质等从自为状态推至自主状态,实现和保持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昂扬奋发的自觉意识让中华民族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以集体精神和群体意志推动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让中华民族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性体现为昂扬奋发的自信状态。文化自信反映在主体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自身生存发展提供具有文化韧性的主体性支撑。既对“我文化”保持自豪感和荣誉感,以文化主动精神持续性进行文化创新创造,又对“他文化”兼容并包,以文化包容品格获拥文化感召力和辐射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昂扬奋发的自信状态让中华民族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创新创造中蓬勃发展、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持续铸牢凝心聚力的兴国强国之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性呈现为昂扬奋发的自强实践。文化自强是文化主体性的逻辑旨归,反映在主体把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作用于文化实践的能力和效果,以文化进步标识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昂扬奋发的自强实践让中华民族锚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坐标和文明航向,推动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发展优势转化和跃升。
三、以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文化强盛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显著标识,是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永续发展的稳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新征程上,要切实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把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转化为推动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坚持文化守正与文化创新相统一。要在文化方向、文化道路、文化立场等根本性问题上“守正”,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文化形态、文化业态等时代性课题上“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吸纳时代精华,用创新增添文化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源泉,以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创造出更多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化成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反映时代精神、引领时代潮流。
坚持满足精神需要与增强精神力量相结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着眼人民群众由物质到精神、由外部到内部、由有无到优质等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政策机制、人才机制、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推动文化惠民工程创新升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为人民创造和搭建文化实践的干事创业舞台,调动基层文化改革发展的动力,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促进人民的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服务,发挥自身造血机能,在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厚植强盛力量,不断汇聚起广大人民推动历史进步的磅礴合力。
坚持文化效益与社会效益相贯通。要着眼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赋予新的文化内涵、注入新的精神动能,引导经济与道德、技术与伦理、社会与人文的正向同构,通过对技术、数据、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进行优化整合,突破“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文化+非遗”的“表层加法”,创新打造互嵌共融的文化消费新场景和文化生活新空间,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和信息化转型,形成跨领域、跨时空、多主体协作、共建共享的文化发展格局,构建健康积极、和谐有序、向上向善的文化生态,为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坚持文化自信自强与文明互鉴共融相映照。要坚持以我为主、贯通古今、辩证发展,把对自身历史文化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共同信仰信念的笃信转化为笃行,实现全民道德建设、文化审美水平、社会文明程度一体进步和全面进阶,赋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更宽广的文明维度,让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更具时代特色、更有时代意蕴。要坚持胸怀天下、海纳百川、推陈出新,积极主动吸收借鉴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发挥文化在牵引和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的智慧和力量,加快构建融通中外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把中国为全球治理贡献的智慧、为世界人民带来的福祉、为人类进步作出的价值引领宣传好、阐释好、发扬好,让世界看到昂扬奋发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意识形态叙事研究”(项目编号:23CKS02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雪璟,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郭婷婷

本文来源:作者刘雪璟
责任编辑:
王晓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