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终于醒了,现在是2008年一个普通的午后……”
伴随着平静悠长的钢琴曲,蝉鸣像白噪音一样在耳边催眠。泛黄的电扇吱呀转动,木头柜子散发出阵阵樟脑丸味,电视上正播放着《虹猫蓝兔七侠传》,《西游记》重播到精彩的三打白骨精。镂空的楼面、透亮的蓝色玻璃、阳光洒满小区花园的小路,带有独特儿时记忆的元素,共同构成了人们追忆童年的“中式梦核”。
除了标志性的建筑和装修,现在已经是办公室牛马(比如我)的回忆中,还少不了一起玩画片贴纸悠悠球的“狐朋狗友”:小学时和乌泱泱一群玩伴疯跑“抓人”的日子、中学时约着同学在校门口喝奶茶的日子,或是放学后东拉西扯吐槽语文老师的小蜜蜂声音太大刺啦响,和大家勾肩搭背谈天说地的日子,都是社交的启蒙。
这些最平常不过的日常,在当下或许已经悄然改变了。社交平台上,年轻父母发帖说自己孩子找不到玩伴,提问小区的小孩都去哪了?也不乏中学生流露交不到朋友的心声。
更让人惊讶的是,这并不是个例。清华大学智能幸福实验室的追踪显示,“社交无能力”,越来越成为中小学生的现状[1]。孤独,似乎是当下一个群体的感受。
中小学生真的交不到朋友了吗?他们的友谊模式,已经变成什么样了?
第一部分:孤独感,入侵中小学生
美剧《风骚律师》里,从底层挣扎打拼,用尽全力希望获得认可的主角吉米背靠灰色调的墙壁点燃一支烟,光影从他的身体切过,留下冷冽沉重的调子;范伟在《漫长的季节》中饰演失去至亲的中年男人王响,他独自斟酒吃饭,昏黄的灯光映照出头发的一片花白。
成年人的世界里,责任、理想、不甘、现实交织融合,意外频频发生,矛盾接踵而至,让孤独成为常态。人们似乎也在“长大”中逐渐习惯了独自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如意。但这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和精神上的空虚[2],近些年来已经越来越表现出低龄化的趋势。
经合组织(OECD)发布的研究报告《生活状况如何?》指出,2018-2022年间,16-24岁人群的孤独感增幅最大[3]。大众印象中被视作天真单纯、无忧无虑的代表,通常被认为不太容易感到孤独,缺乏社交联系可能性较小的青年群体,反倒出现最显著的退化,对人际的不满情绪日益增加[3]。
![]()
中小学生本该成群结队地玩耍;可社交问题让不少孩子缺少面对面的松弛感 / 图虫创意
事实上早在2018年,孤独感的上升在学生群体中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以15岁为节点分析,经合组织国家中有15%的学生在学校感受到“强烈”的孤独[4],国际评估项目也曾收集75个国家超过50万名学生的数据,感到孤独的比例更高(17.9%)[5]。从2003年算起,15年间经合组织国家报告的学生孤独感平均上升8%-15%不等[4]。无人支持的感受,甚至还蔓延到了小学生群体中[2]。
生活中的形单影只,精神上的孤立无援,很容易让人产生不被喜欢和接纳的自我认知[2]。到了学校里,孤独的小孩子们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很可能会更加不愿意主动把自己暴露在社交环境[2]。他们或许选择独自在座位上玩小卡,一个人去接水做操、默默地收拾书包回家。久而久之,原本就不熟练的社交技巧变得更加生疏,不知道如何打招呼、怎样加入别人的对话、用什么话题打破尴尬。
缺乏亲密朋友陪伴身边支持打气,来共同渡过考砸了的艰难时光、情窦初开的青涩,本就会让孤独的体验更强烈;“交朋友”的那一步变得更难迈出,于是干脆选择放弃,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社交焦虑的不断加剧[2][6]。
表现在学校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再平凡不过的日常点滴对于有些人来讲或许都是折磨。国家统计局台州调查队的调研显示,超过20%的受访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问题[7]。如果说用力融入集体本就有难度,但不敢和老师同学对视、不敢交新朋友带来的焦虑,已经不是一句简单的“社恐”就能解释[7]。
![]()
学校生活中免不了和老师同学的社交,但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此感到吃力 / 图虫创意
2021年,研究者调查了某一线城市两所小学4-6年级学生的社交焦虑情况。在本该猛看动画片、学校门口的社交项目是你买辣条我买汽水、操场上疯跑到满头大汗这种体验纯粹快乐的年龄,却有接近30%的人表现出社交高焦虑状态[8]。忧虑紧绷的问题,并不仅仅出现在竞争激烈的大城市,即使是二线城市的小学生,同样处于越来越不会社交的境况[9]。
因为你吃了我两口干脆面就绝交,被起“钻石猪猪侠”的外号从此一刀两断,QQ农场每天都偷我的菜就想拉黑……每代人都有和朋友闹矛盾的方式。你可能会觉得不爱社交、朋友不多很正常,让你想起教室角落里沉默寡言的那个ta。
但中国的研究者曾分析19年来(2002-2020)中国青少年交友情况,发现11-18岁中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正在逐年攀升[10]。加拿大同一两所高中时隔20年的调查也表明当前样本中报告的青少年,比过去抑郁、焦虑程度更高[11]。与此同时,青少年拥有的亲密朋友数量却在下降[12]。
可以说,“社恐”、“交友困难”不再只是个别故事,而在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中成为一代人共同的困境。
第二部分:交朋友的环境,天翻地覆
因为孤独而愈发静悄悄的童年里,社交媒体,却在蓬勃旺盛地肆意生长。
2023年发布的全国调研报告显示,小学生互联网普及率达95.1%,其他各学龄段则超过99%[13]。大人刷短视频都是几小时起步,心智还未成熟的小孩依赖互联网[13],也并不奇怪。
玩耍的时间少了,低头看手机的频率却在增加。“沉迷社交媒体剥削孩子正常的社交机会”“算法正在损害下一代发展情感技能的能力”……这些质疑,也将社交无能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各大社交媒体平台[14][15]。
“监测未来”项目追踪美国人从青少年到成年期的变化,发现高中毕业生“几乎每天”与朋友面对面聚会的比例,从2010年的44%下降到了2022年的32%[16][17],和中国的情况别无二致。从表面上看,线下见面的减少,似乎和智能设备的流行普及同时发生,但交不到朋友的罪魁祸首,真的是手机平板游戏机吗?
![]()
电子设备对中小学生的吸引力很强,让他们离不开屏幕,还成了交友新方式 / 图虫创意
小学生们可能不在小区里荡秋千、玩“抓人”,但电话手表碰一碰,人家在小窗口聊得火热;在《蛋仔派对》比谁的角色更炫酷;小马宝莉卡又更新了哪些。研究者发现,和过去相比,数字媒体似乎挤占了面对面交流的时间;但从个人的视角分析,那些使用社交媒体更多的人,线下交流往往更多[18]。视频通话也好、游戏语音也罢,这些平台的作用,反而帮我们巩固并维系着重要的人际纽带[19][20]。
换句话说,社交媒体更多是在补充,而不是取代线下社交[18]。真正感到孤独的,是那些只能躲在屏幕后,却在现实中找不到玩伴的人[18]。
而要在现实中找搭子,是有条件的。
回想一下童年闹腾记忆发生的时间地点,课间十分钟的楼道操场,甚至是教室后面小小的一片空地,都会在下课铃响起的瞬间布满精力旺盛的中小学生们。
有人“君子动口不动手”,叽叽喳喳讨论昨天的动画片更新了什么情节,刚才上课的老师偷偷放了个屁;走运动健将路线的,不知道从哪里变出沙包皮筋跳绳,呼朋引伴地组队比赛。学生时代的友谊,就在一个个短暂课间中被建立、被加固。
但走进现在的中小学,很可能会看到的场景是:就算在休息时间,学生们也静静地在座位上各做各的事。在一项针对1908名中小学生家长的调研中,超过75%的受访者称这种“安静的课间”十分普遍,并在小学尤为常见[21]。打闹可能出现安全隐患、课业任务要求检查背诵订正错题、评比评优课间表现也计入考核……种种因素下,和同学朋友社交娱乐的时光,已经成了一种奢侈[21]。
![]()
短暂的课间十分钟,许多中小学生们也会用来趴桌补觉 / 图虫创意
和课间一起萎缩的,还有结伴上下学、路上交朋友的机会。
沈从文在上学路上看皮靴店皮匠“大而黑的肚皮”,望着师傅剃头刮脸出神,在打豆腐的作坊看豆浆被红铜勺舀起来[22]。小朋友眼中,每天重复的路也有无穷新意可探索;更重要的是,有朋友在身边,这样的乐趣就可以翻倍增长。研究者发现,一群孩子在一位成人带领下的“步行校车”项目中,每周增加一次出行次数,欺凌现象减少的概率会增加21%[23]。共同走过上学放学的路,能够实打实地促进社交。
时移势易,2024年,中国民用汽车保有量为35268万辆,是十年前的两倍不止[24][25]。无论是出于安全考虑,还是想在路上多些亲子时光,即使步行距离只有一两公里,家长接送也是常态[26][27]。出了校门就坐上车,和朋友一起走的路,或许只剩教室到校门这一段。
从安静的教室到安静的车里,中小学生们又会回到安静的小区。
和多年前住在同一个院子、各家都熟悉亲近甚至敞开门不同,高层住宅楼由电梯连接,每一户都是封闭的小空间[28]。和睦的邻里关系能够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社交互动的机会,也在无形中锻炼了他们的社交能力[29]:好朋友家的饮料零食藏在哪儿都一清二楚,见了对方家长也能自然而然地打招呼聊上几句。但现在即使是隔壁邻居,可能都没见过几次面,更别说像进自己家一样随意串门玩耍了[30]。
不断静默的现实环境中,中小学生的社交开始在网络世界生长。但让友谊衰退的原因,远不止于此。
第三部分:压缩的时间,夹缝中生存的友谊
作为学生,小学和中学阶段绕不开的核心始终是学习、成绩、兴趣全面发展。而与现实的社交焦虑紧密联系的,正是每一天在学业活动中承受来自外界或自身的精神负担——也就是学业压力[31]。
小测大考轮番轰炸,随堂检验从不缺席。学习要优秀,特长要发展。数学竞赛冲进全国前1%,征文至少拿个省级奖项。编程、绘画、帆船……牛校小学生的简历拿出来,可以试着投投互联大厂的秋招()。2024年,世卫组织剖析了44个国家近28万名11、13、15岁青少年的情况,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学业感到焦虑[32]。
2021年的一项研究中,中国的学者分析了学业压力与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发现小学生在学业的各个层面负担越大,心理就愈发难以承受。这样的负面影响会延伸在与人交往的日常中,出现自卑情绪、退缩行为、建立人际关系时出现困难[31]。中学生群体的表现同样如此,在高压的学业负担下,青少年的社会参与水平就会降低,从而造成社会联系削弱的结果[33]。
这也不难理解,金光闪闪的履历背后,都是实实在在的时间和付出。校内学完了校外继续补课,年级升高班里没补课的人就愈发是异类[34]。想约朋友出来玩?周末都在培训班。想课间聊聊天?抓紧写作业都来不及。当生活被切割成一块块用来“提升”的时间,社交自然被挤到了边缘,孤独感也就成了必然代价。
![]()
文化课程外,现在的中小学生还会报名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以增加竞争力 / 图虫创意
更糟糕的是,学业压力高峰期恰好碰上风暴中心的青春期,“一拍即合”让社交更是难上加难。
专业一点理解,青春期就是人的一生中经历性成熟的时期,身体通常也会在9-14岁之间发生不同的变化[35]。也就是说,这个阶段涵盖了小学到初中,如果出现青春期延迟的情况,那么还可能会延续到高中[35]。
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迅猛的激素变化影响的不仅是身体形态,还有难以控制的情绪感知[36]。研究者曾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分析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大脑,发现青春期是杏仁核-前额叶皮层连接模式转变的关键阶段[37]。简单来说,大脑中负责给情绪踩刹车的控制系统正在逐步建立,但直到成年期才会真正发育成熟[37]。因此,青春期就承担了过渡阶段动荡不安的中间地带。这意味着任何一个和朋友的龃龉,都很可能在固有的学业压力和情绪加工下变得无限严重。
不仅如此,研究者发现由于情绪调节功能的不熟练,青春期个体对社会评价十分敏感[38]。这饿坑也会放大处于测验、考试、排名的少年们的焦虑情绪。老师说这道题很难容易做错踩坑,你就控制不住地对号入座;同学之间拌两句嘴,你可能已经想着ta对你的厌恶已经到了无法承受的程度。
![]()
青春期激素变化常引发痤疮,学生们的外观比较,会加剧社交焦虑[39] / 图虫创意
除了学业压力、青春期的情绪变化本身互相叠加,压力带来的竞争也会蚕食青春期本就不稳定的友谊关系。得了低分会自卑,拿到高分又害怕同学不敢亲近[40]。昨天还一起玩的朋友,出了成绩神色就怪怪的。长期处于竞争氛围中,潜在失败带来的焦虑会让彼此的社交更脆弱[41]。
而朋友作为人际网络中越来越核心的元素[42],如果在你被批评的挫败时刻、在别人欺负你的心酸时刻宽宽你的心,社交也不会那么艰难。但当下愈发孤单的中小学生们,找到同伴都尚且不易,更不用说为彼此解开心结了。
这届中小学生的童年的确在变得安静。他们像曾经的80后、90后一样,用小卡、游戏、手串,建立起了独属一代人的线上社交堡垒。或许安静并没有那么可怕,被切割得更零碎的时间、更高的竞争压力、更复杂的比拼规则带来的孤独,才是真正可怕的东西。
参考文献:
[1]彭凯平. (2025). 心理学家5年追踪42万名学生后发现“空心娃”真相.
[2]李文辉, 王迦乐, 祖静等. (2024). 小学生自我控制、孤独感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一项交叉滞后分析. 心理发展与教育. 40(5): 687-694.
[3]OECD .(2025). Social Connections and Loneliness in OECD Countries, OECD Publishing, Paris.
[4]OECD. (2021). All the lonely people: Education and loneliness (Trends Shaping Education Spotlights, No. 23). OECD Publishing.
[5]Jefferson, R., Barreto, M., Jones, F., Conway, J., Chohan, A., Madsen, K. R., Verity, L., Petersen, K. J., & Qualter, P. (2023). Adolescent loneliness across the world and its relation to school climate, national culture,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3(4), 997–1016.
[6]Hamid, P. N., & Lok, D. P. P. (2000). Loneliness in Chinese adolescents: A comparison of social support and interpersonal trust in 13 to 19-year-ol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olescence and Youth, 8(1), 45–63.
[7]国家统计局台州调查队. (2021). 调研发现多重因素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需引起全社会共同关注.
[8]陈甜天,王玉玲,尹宝霞,马立梅 & 方玲.(2021).北京市西城区两所小学4~6年级学生社交焦虑现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9(03),371-376.
[9]Lin, S. L., Wang, D., Xian, Y. J., Yang, J., & Wu, P. P. (2018). Zhongguo dang dai er ke za zhi = Chines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pediatrics, 20(8), 670–674.
[10]Xin, S., Peng, H., & Sheng, L. (2022). Changes of social anxiety in Chinese adolescents during 2002–2020: An increasing trend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ocial change.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142, Article 106614.
[11]Borg, M. E., Heffer, T., & Willoughby, T. (2025). Generational Shifts in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A Longitudinal Time-Lag Study.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54(4), 837–848.
[12]Read, S., Kiuru, N., Helenius, J., Junttila, N., & Salmela-Aro, K. (2025). Is social connectedness still in decline after the Covid-19 pandemic? Cohort trends in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Finland between 2017 and 2023. BMC Psychology, 13, Article 1071.
[13]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23). 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14]蓝橡树. (2024). 比抑郁症更可怕的心理危机, 正在这一代孩子之中蔓延…
[15]Lauraine Langreo. (2024). Social Media Is Hurting Social-Emotional Skills. How 4 School Districts Are Fighting Back. EducationWeek.
[16]MONITORING THE FUTURE. Home.
[17]neaToday. Students Still Miss Social Connections.
[18]Summer Allen. (2019). Social media's growing impact on our livesMedia psychology researchers are beginning to tease apart the ways in which time spent on social media is, and is not, impacting our day-to-day lives.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9]Chesak, J. (2021). Social media is killing your friendships: You’re only meant to have 150 friends. So… what about social media? Healthline.
[20]R. I. M. Dunbar. (2016). Do online social media cut through the constraints that limit the size of offline social networks? 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3(1).
[21]中国青年报. (2019). 可否将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
[22]盐城市盐都区教师发展中心. (2024). 沈从文:上学路上的“新鲜事儿”.
[23]Carlson, J. A., Steel, C., Bejarano, C. M., Beauchamp, M. T., Davis, A. M., Sallis, J. F., Kerner, J., Brownson, R., & Zimmerman, S. (2020). Walking School Bus Programs: Implementation factors, implementation outcomes, and student outcomes, 2017–2018. Preventing Chronic Disease, 17, 200061.
[24]国家统计局. (2015). 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5]国家统计局.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6]Shuting Chen,Mengyao Hong, Wei Wei. (2025). A Study of 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Travel Mode Choice f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 Case Study in Wuhan. Buildings. 15(5), 700.
[27]王玲. (2022). 城市中小学生通学出行方式选择研究 (硕士 学位论文, 重庆交通大学). 硕士.
[28]廖常君. (1997). 城市邻里关系淡漠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城市问题, (02), 37-39.
[29]王钰珊, 李奕奕, 许慧英等. (2024). 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师生关系和邻里关系的中介效应. 心理学进展. 14(3), 358-365.
[30]姚海艳, 孙媛. (2023). 老龄化视角下住宅小区邻里关系模式重构. 老龄化研究. 10(3): 941-948.
[31]张丽娜, 孙丹丹, 黄宝珍等. (2021). 小学生学业压力与失眠症状的关系: 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 心理学进展, 11(1): 32-38.
[32]联合国新闻. (2024). 世卫组织报告:青少年福祉状况令人担忧.
[33]刘红, 黄霞, 王清等. (2023). 学业压力和同伴支持对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 多项式回归和响应面分析. 心理研究与行为管理. 16: 4617-4627.
[34]薛海平 & 师欢欢. (2022). 起跑线竞争:我国中小学生首次参与课外补习时间分析——支持“双减”政策落实的一项实证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40 (02), 71-89.
[35]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Puberty and Precocious Puberty.
[36]Patton, G. C., Sawyer, S. M., Santelli, J. S.et al. (2016). Our future: a Lancet commission on adolescent health and wellbeing. Lancet (London, England), 387(10036), 2423–2478.
[37]Gee, D. G., Humphreys, K. L., Flannery, J., et al. (2013). A developmental shift from positive to negative connectivity in human amygdala–prefrontal circuitry.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33(10), 4584–4593.
[38]Sequeira, S. L., Rosen, D. K., Silk, J. S., Hutchinson, E., Allen, K. B., Jones, N. P., Price, R. B., & Ladouceur, C. D. (2021). "Don't judge me!": Links between in vivo attention bias toward a potentially critical judge and fronto-amygdala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during rejection in adolescent girls. Development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 49, Article 100960.
[39]Rapee, R. M., Magson, N. R., Forbes, M. K., Richardson, C. E., Johnco, C. J., Oar, E. L., & Fardouly, J. (2022). Risk for social anxiety in early adolescence: Longitudinal impact of pubertal development, appearance comparisons, and peer connections.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154, 104126.
[40]张妍, 吕培瑶, 刘志强等. (2006). 小学生社交焦虑和孤独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中国学校卫生. 27(11): 955-956.
[41]Guoqiang Li, Zhiyuan Li, Xinyue Wu et al. (2022). Relations Between Class Competition and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Learning Anxiety and Learning Engagement as Mediators. 23;13:775213.
[42]Maes, M., Vanhalst, J., Spithoven, A. W., Van den Noortgate, W., & Goossens, L. (2016). Loneliness and Attitudes Toward Aloneness in Adolescence: A Person-Centered Approach.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45(3), 547–567.
作者:北瓜
内容编辑:北瓜
审核编辑:边声
图片编辑:陆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