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红船观察丨人到嘉禾好风光,星耀南湖十八载带来了什么?)
01嘉兴举办第二届长三角(嘉兴)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创业大赛,持续一周的“星耀南湖・长三角科技人才周”圆满收官,提升嘉兴在全球英才中的影响力。
02嘉兴与11所高校启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专项行动,推动产学研合作,导入更多高校科创人才资源。
03“红船杯”嘉兴全球创业大赛从691个项目中选出25个优胜项目,累计落地163个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成为引才重要平台。
04嘉兴联合上海、苏州等地发布“长三角人才一体化”专项行动,提出六条举措助力人才跨区域创新创业。
05嘉兴发布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目录,精准绘制“135N”先进制造业集群引才图谱,显示技术技能类人才需求高度集聚。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正是江南好风景,“桂香”时节又逢君。10月31日,随着第二届长三角(嘉兴)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创业大赛落下帷幕,持续一周的“星耀南湖・长三角科技人才周”活动也圆满收官,让嘉兴在全球英才心中刷足了“存在感”。
“星耀南湖”自2008年伊始,今年已是第18届。十八载薪火相传、砥砺奋进,生动诠释了嘉兴爱才重才的初心。正是这份诚意,让八方英才汇聚嘉兴、奋斗嘉兴,共同谱写了人才追梦、城市向上的动人篇章。
“创客敢创想、创意能发芽、创业有支持”“嘉兴始终与人才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成长在一起”……在一句句铿锵承诺中,我们窥见了嘉兴发展的人才密码。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长期主义——
让人才引力持续生长
“人才聚不是一阵风,而是长流水。”嘉兴深知,城市与人才的双向奔赴,非一日之功,而是长期耕耘的结果。这座城市以前瞻视野,推动引才从“情感牵引”转向“事业牵引”“产业牵引”,持续放大人才集聚效应。
本届科技人才周开幕式上,嘉兴联合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11所高校,共同启动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深化校地合作”专项行动。该行动旨在支持高校人才专家在嘉创业创新、支持研究生来嘉入企培养和实习、设立高校研学专属路线、优先聘请合作高校导师担任“科技副总”等七个方面加强产学研合作,导入更多高校优质科创人才资源。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今年的星耀南湖,还有何新看点?
走进一个个活动现场,扑面而来的是更加务实、高效的发展气息。今年活动以“1+10+N”为框架,即1场开幕式、10项主题活动和若干系列子活动,集中一周左右时间开展产才对接、赛事路演、区域合作等系列活动,链接教育、科技、人才、产业高端资源要素,推动高层次人才引进、高质量项目落地和高水平成果转化。
已持续举办至第九届的“红船杯”嘉兴全球创业大赛,今年再度以赛引才、以赛聚智,通过层层选拔,从691个项目中选出25个优胜项目,覆盖了从新材料到智能传感器等多个领域,充分彰显大赛集聚全球创新人才的“磁石”效应。九年间,大赛累计举办超过百场,吸引了8000多人参赛,并成功落地了163个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成为嘉兴连接全球资源、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平台。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长三角人才跨区域合作取得新成效。开幕式上,嘉兴联合上海虹桥、青浦、松江、奉贤、金山和苏州吴江等地,共同发布“长三角人才一体化——促进人才流动共享发展”专项行动。
“我们将围绕支持人才流动共享载体建设、破除人才流动共享制度壁垒、完善人才流动共享服务保障等三个方面,提出建设跨区域校企联合研发中心、打造跨区域人才联合培养基地、推进人才资格资质互认等六条举措,助力人才在长三角区域更好创新创业创造。”嘉兴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长三角人才一体化,正从“纸上”落到“地上”。嘉善、青浦、吴江三地共建的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等6个产业链人才创新联盟已收集企业成果转化、技术攻关需求206项,涉及经费近3.976亿元,为区域产业链协同创新注入新动能。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未来主义——
勾勒智造创新强市图景
城市竞争的本质是对未来的投资。透过科技人才周,我们看到嘉兴正以一系列硬核举措,加速迈向“智造创新强市”。
大会发布了嘉兴市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目录,精准绘制“135N”先进制造业集群引才图谱。该目录基于2654家“135N”集群企业、178家人工智能企业和23家低空经济企业的85719条人才需求信息编制。
数据显示,技术技能类人才需求高度集聚,集成电路、新材料、新一代网络通信等优势产业构筑了坚实人才“基本盘”,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也贡献了可观增量,展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在嘉兴,一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典型案例也正在为“未来主义”写下生动注脚。乌镇实验室通过“正负清单”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机制;平湖市创新“政府给政策、企业管资金、高校出人才”科创平台共建模式;海盐县携手秦山核电及大院名校合作建立研发平台,而“六方联动·入企赋能”计划通过高校导师和研究生的联培与攻关,提升了人才留存率和产业融合。这些散落在各县市的创新实践,共同照亮嘉兴迈向“智造创新强市”的道路。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青年是未来的主角,他们的创新活力在长三角青年人才“创新、创意及创业”大赛上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次大赛吸引了30所高校的200多个项目同台竞技,覆盖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荣获一等奖的上海理工大学唐语凡团队,其“面向多应用场景的高动态低延时智能平衡系统”已与近50家单位建立合作。
此外,新一代垂直腔表面发射激光器产业化、超精密气体静压轴承研发与产业化、先进电子封装导电胶研发及产业化……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的项目选择落户嘉兴,让嘉兴引才成绩单更加耀眼。
从“需求目录”到“改革案例”,从“青年创赛”到“项目集聚”,为城市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和不竭动力。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人本主义——
让此心安处是吾乡
十八年“星耀南湖”,嘉兴悟出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留住人才,既要给事业的舞台,更要给生活的温度。”这种温度,已融入人才服务的每个细节。
“星耀南湖”领军人才典型案例的发布,正是一座城市对人才的致敬与礼赞。庄君新用科技重塑传统皮革产业、傅哲用智能价签撬动全球零售数字化变革、陈书厅为机器人装上“电子皮肤”、鞠勇在光通信赛道实现国产突破......每一位领军人才的高光时刻,都映照着这座城市尊才爱才、让奋斗者站C位的诚意与温度。
“星耀南湖·人才港”的生态推介会上,芯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吴喆也道出了许多创业者的心声:“嘉兴的上下游产业链非常完善,无论是零部件还是PCB贴片组装,都有成熟的供应商。在企业入驻过程中,我们获得了人才补贴、装修、住房等多方面的政策支持。”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这家专注于高端半导体测试设备的企业,在“人才港”找到了理想的发展土壤。截至目前,“人才港”集聚高层次人才2300余名,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智造等产业领域企业700余家——这样的“磁吸效应”,源于对人本需求的深刻洞察与满足。
截至目前,全市人才资源总量突破135万人,累计引进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超500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39.1万人,连续5年新增青年大学生超10万人。更为亮眼的是,人才创办企业已超1200家,其中上市企业11家、国家级“小巨人”64家,累计产值突破2500亿元。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一组组亮眼数据背后,是无数个在嘉兴找到归属感的人才故事,是“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现实写照,也是“星耀南湖”18年的成长轨迹,还是将嘉兴从“长三角地理中心”推向“人才集聚高地”的生动实践。
当南湖的水波与人才的智慧同频共振,这座红船起航地正与人才共同书写双向奔赴、彼此成就的精彩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