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向“绿”而行 向“新”而进:江西瑞昌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央广网九江11月1日消息(记者周蓓)10月31日,“向江图强谱新篇”网络主题采访团走进九江瑞昌市,实地探访当地企业在绿色生态道路上的创新实践与发展成就。在长江之畔,一幅以“绿色引擎”驱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与经济共赢的崭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绿色港口,点亮长江生态明珠
采访团来到了九江口岸瑞昌港区公用码头。这座位于长江中下游武穴水道右岸的重要港口,已累计投资3.5亿元,一期工程于2015年10月建成并投入使用。码头拥有岸线长450米,建有4个10000DWT泊位,可同时装卸集装箱、件杂货和散货,设计年吞吐量达280万吨,设计年通过能力300万吨。
航拍九江口岸瑞昌港区公用码头运输(央广网发 魏东升 摄)
“自2019年运营以来,码头业务量从当年的64万吨迅猛增长至去年的753万吨,实现了超十倍的飞跃。”瑞昌港投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金生介绍,“在业务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我们始终将环保置于首位。”
据悉,码头专门设立了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站,严格执行“三必须”确认机制:作业前必须接收船舶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含油污水;防污染设备必须完好;双方须通过“船E行”APP全程确认,形成闭环管理,所有数据实时上传交通运输部门,确保全流程可追溯、可监管。
采访团在九江口岸瑞昌港区公用码头拍摄长江图景(央广网记者郇康新 摄)
2021年,该码头通过国家验收,成为一类口岸,国外货物可直接进出口,外籍船舶也可靠泊,标志着九江港形成“一口岸三港区”格局。为进一步推动绿色港口建设,今年计划实施码头改造,将原有门机作业改为全封闭皮带作业,在廊道顶部铺设光伏玻璃用于发电,实现环保与效能双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瑞昌市为积极推动瑞昌港区水运口岸建设,达到海关全封闭监管要求,在已建成的九江口岸瑞昌监管区基础上,启动并完成了堆场天桥、公用码头技改和监管区二期堆场硬化等口岸工程建设。2019年9月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九江港口岸扩大开放瑞昌港区,使得该码头能够为瑞昌港区乃至全省及周边外贸货物的直进直出提供港口装卸服务,有效扩大了九江港口岸的辐射范围。
智造转型,化工走向高效清洁
在江西理文化工有限公司,采访团看到了传统化工产业绿色转型的生动样本。作为江西省氯碱化工与氟化工领域的龙头企业及中国氟化工行业“十四五”规划单位,理文化工自2011年成立以来,持续深耕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
公司化工一厂总投资65亿元,已形成年产30万吨离子膜烧碱、16万吨甲烷氯化物、30万吨过氧化氢等多元化产品矩阵;化工二厂则重点布局新型绿色冷媒项目,目前正处于紧张的建设阶段。
卫晓宇正在介绍主导产业如何加快创新转型、提质增效(央广网记者周蓓 摄)
“我们通过深化数智赋能,不仅在产品质量上稳步提升,更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江西理文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卫晓宇介绍,2024年,公司通过系列技改,全年减少化工产品主要原辅料使用3137吨,节约用电2007万kWh、蒸汽4.8万吨、水资源20.4万立方米,折合标煤2.3万吨,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超过2100万元。
此外,公司已建成总装机容量8.4MW的光伏绿电设施,年发电量超600万度,所有产品均已完成碳足迹核算,2024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约2万吨,绿色制造体系日趋完善。
循环链条,农业食品焕发新生
在溢香食品产业园,采访团感受到了“三产融合”带来的蓬勃生机。园区构建了集生产加工、技术研发、冷链仓储、电商物流及服务配套于一体的全链条农业食品产业体系,并通过“园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有效带动了区域特色农业发展。
采访团在瑞昌市溢香农产品有限公司展厅参观(央广网发 尹博 摄)
瑞昌市溢香农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泽清向采访团介绍了公司在绿色环保领域的实践:“我们将绿色理念贯穿全产业链。在养殖端推行集约化模式,并将鸭粪转化为有机肥,反哺紫薯、山药等作物种植,形成了高效的生态循环。在加工端,我们投入超千万元建设了高标准的污水处理设施,确保排放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对能耗进行全程精细化管控,全面推进清洁生产。”
工作人员正在车间作业(央广网发 魏东升 摄)
从江畔码头的环保革新,到化工巨擘的智造减排,再到食品产业园的生态循环,瑞昌市正坚定地将“绿色”融入产业血脉,用“创新”驱动发展转型。这条向“绿”而行、向“新”而进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正在长江之滨绘就一幅生态与经济相得益彰的和谐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