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云南:为艺术家筑就“第二居所” 激活文艺创作新动能)
“云南是一个你需要走进它的地方。提到云南,大家想到的是洱海、苍山、山茶花……,但当你走进它,你会发现云南不仅仅有美景,它从历史、文化、民族融合,包括外贸,是一个多元素融合的地方……”网络作家、编剧孙泽田的这番感慨,道出了众多艺术家对云南的第一印象——这片土地从不缺表面的美景,更藏着让创作欲沸腾的深层魅力。
在“云南省2025年主题影视作品系列采风活动”中,来自全国的影视创作者穿梭于河口的边境街巷和元阳的云海梯田间,循着“艺术家第二居所”的建设轨迹,用镜头捕捉“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在沉浸式体验中挖掘创作素材,更为当地艺术旅居生态的提质发展注入新动能。
近年来,云南以“艺术家第二居所”建设为抓手,跳出传统旅游的资源依赖,既为全国艺术家搭建了系统采风的“创作港湾”,也让艺术创作有了更鲜活的“人间烟火气”。
三重优势:为“第二居所”筑牢根基
云南能成为“艺术家第二居所”的理想之地,源于自然、文化、政策的三重赋能,共同构建起吸引艺术家扎根的优质生态。
早在2024年1月,云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广播电视局、省文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推动各地探索建设“文化基地+创意园区+人才高地”的文化创意(人才)孵化基地暨“艺术家第二居所”。红河州弥勒东风韵小镇入选第一批试点单位、建水紫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也入选培育单位。
元阳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大城市容易让人思维禁锢、灵感枯竭,而云南的神奇在于能打破这种束缚。”看过了元阳哈尼梯田的壮美,走过文化交融的河口后,导演、编剧邱怀阳感慨,“艺术家第二居所”不仅是简单的旅居概念,更是让艺术家从“看风景的人”转变为“风景的一部分”,这种沉浸式体验里的知识性、趣味性和人情脉动,才是创作最珍贵的素材。
云南拥有丰富的生态景观,每一处都是天然的“创作画布”——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依托热带植物资源与傣族风情,为摄影、绘画艺术家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罗平县相石阶景区则以喀斯特地貌与油菜花田,成为写生创作的热门点位,自然之美为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藏在烟火气里的“多元密码”。作为25个少数民族聚居地,云南的文化资源堪称“活态博物馆”。“过去,来云南多是为影视或个人爱好独行,这次云南组织的活动,让我接触到了以往未曾触及的领域。”影视创作者周七月在体验建水紫陶制作后惊叹,“过去多是粗糙的汽锅、茶杯等生活用品,现在已成为全国知名的‘窑口’,真正为艺术而生,这是改革开放给云南带来的改变。”从楚雄彝绣的斑斓纹样到普洱茶马古道的千年商脉,从元阳的8声部原生态合唱到大理凤阳邑的白族古村风情,这些鲜活的文化元素,让艺术家总能找到“独一无二”的创作主题。
全链条服务护航创作扎根。为让艺术家“引得进、留得住、创得好”,云南构建了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自“艺术家第二居所”建设工作开展以来,云南省积极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提供项目评估、版权登记、艺术培训等专业服务。配套食宿、办公等基本保障,如弥勒东风韵小镇推出中长期居住优惠,更打造线上线下销售平台,助力艺术成果转化,政策温度为艺术创作解除了后顾之忧,让创作者感受到“被尊重、被支持”的踏实。
四类实践:“第二居所”的多元建设成果
云南以“文化基地+创意园区+人才高地”为框架,根据不同资源禀赋打造的四类“艺术家第二居所”,在创作者的实践中,愈发鲜活立体。
文旅融合型:让自然与艺术“双向奔赴”。此类基地以景区为依托,让艺术创作与游客体验无缝衔接。在西双版纳傣族园,艺术家们围绕热带植物与傣族风情创作摄影、绘画作品,游客既能赏景,也能亲眼看到“艺术品诞生的过程”;保山市比顿咖啡文化产业园里,“咖啡种植场景+艺术装置” 成为新打卡点,周七月笑着说:“北京见不到的脆柿子、没听过的燕窝果,还有这些藏在咖啡园里的文化惊喜,来了就知道它的特别。”而澄江寒武纪小镇更以“古生物化石”为IP,吸引雕塑艺术家打造主题作品,让“亿年历史”有了更生动的表达。
社区共建型:让艺术住进“乡村日常”。“‘艺术家第二居所’不只是旅居,是让你从‘看风景的人’变成‘风景的一部分’。”邱怀阳在元阳的体验,正是社区共建型基地的核心魅力。在弥勒东风韵小镇,艺术家们不仅举办葡萄艺术节、阿细跳月生活艺术节,还与居民一起改造老房子。
产业带动型:让创意“结出经济果实”。围绕特定产业,让艺术创作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是此类基地的亮点。楚雄彝绣数字文化产业园里,艺术家参与纹样设计,让传统彝绣变成了受年轻人喜爱的背包、围巾;建水紫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更在艺术家的助力下,从“地方特产”走向国际市场,周七月感慨:“现在的建水紫陶,生活功能退居其次,真正为艺术而生,这就是创意的力量。”著名制片人、导演陈飞豪则在酝酿一部关于云南咖啡的电视剧,“从部队集体转业种植咖啡讲起,展现产业发展历程,剧本正在筹备,我希望能尽快开拍,想让云南的好产业通过影视被更多人知道。”
研学赋能型:让艺术与教育“共同生长”。以研学、培训为核心,此类基地既孵化作品,也培育人才。普洱澜沧县茶马古村“驿风艺术雅居”里,闲置农宅被改造成民宿,新建的农民画、绝版木刻培训基地,让当地村民也能拿起画笔;周七月表示:“现在来云南创作,更希望能为云南带带本地年轻人,把创作思路教给他们,慢慢孵化本土编剧人才,比短期请外来团队更有意义。”昆明市云隐西山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则定期举办论坛,让艺术家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这种‘手把手’的指导,比课本更能激发创作热情。”
丰硕成效:激活文化与经济双引擎
2024 年以来,“艺术家第二居所”建设单位累计开展活动1500余次,吸引 6000人次入驻、170 余万人次参与,创作推出了歌曲《歌声唱响彩云南》等一批文艺精品。这些数字背后,是创作者的真实收获,也是云南文旅产业的转型蜕变。
在产业融合上,“文化+旅游”“文化+农业”模式遍地开花。澜沧县茶马古道博物馆融合茶文化与艺术展陈,成为游客必到点;部分基地形成“创作+展销+旅游体验”综合模式。在经济活力上,艺术家驻地带动住宿、餐饮消费,艺术活动吸引国内外游客,周边居民通过经营民宿、销售文创产品。
在文化影响力上,云南品牌持续“出圈”。大理凤阳邑因《去有风的地方》在国内外频频获奖;建水紫陶、楚雄彝绣通过艺术家宣推,先后亮相上海、米兰等国际舞台,展现民族文化魅力。在人才培育上,如文山畅林学校的人才输出,还有各基地与高校合作提供实习岗位,为云南储备文艺人才近千人,实现“创作一地、带动一方”的良性循环。
在“锦绣云岭 江山如画——云南省2025年主题影视作品系列采风活动”结束后,编剧、导演们聚焦红河多元文化,通过挖掘边防家属故事、烈士事迹,着手筹备以云南元素为主题的影视作品,让云南产业故事通过影视走向全国……这些丰富的创作计划,无一不是“艺术家第二居所”提供的鲜活素材与灵感催化的结果。
“你很难用一个词来概括云南,如果你真的想感受云南的魅力,那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亲自走进云南。”网络作家、编剧孙泽田的话,既是对云南的赞美,也是云南对所有创作者的邀请。如今,云南“艺术家第二居所”早已不是简单的“旅居点”,而是艺术家与土地对话、与文化共鸣、与生活相融的“创作共同体”。未来,随着更多细节服务的完善、更多特色基地的崛起,这片土地必将继续以“自然之美、文化之韵、服务之暖”,让艺术之花在云岭大地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云南网记者 孙于婷 杨子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