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皖中评│频频“被晒”的合肥,究竟做对了什么?)
皖中评特约评论员 刘纯银(资深时评员)
最近,合肥频频被外交部发言人“推介”,引发广泛关注。从三河古镇的江南韵味,到能“自己动”的智能潮汐车道,再到“人造太阳”这样的“黑科技”……这些看似不搭边的“点赞”,其实都指向一个城市发展的核心命题: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一座城市到底该怎么跑,才能跑出特色、跑出后劲?
合肥的答案,不是“单点爆红”,而是一场“融合发力”。尤其是把科技创新、产业培育、城市治理和人文底蕴拧成一股绳,形成一套“科产城人”融合发展模式——这或许正是频频“被晒”的真正底气。
10月25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海外社交平台上分享中国“人造太阳”的最新进展。
城市创新是长跑,不是短冲刺。“人造太阳”从2006年首次获得等离子体到2030年有望点亮第一盏灯,前后跨越二十多年。这不是什么“速成项目”,而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科研马拉松”。而安徽全省也在持续为这样的长跑“补给能量”——仅2024年,全省财政科技支出超过53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1%,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3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反观当下,不少城市还在忙着“追风口”“凑热点”,指望播个种就马上能收割。合肥却告诉我们:真正的创新,是一场静待花开的坚守。尤其需要的不是投机,而是对科技规律的尊重及其始终不渝的坚持投入。
现代科技,是为人服务的“神器”。合肥的潮汐车道机器人,40秒内完成车道切换,还自带太阳能“永动”模式。这哪是冷冰冰的技术?分明是能感知城市脉搏、回应市民堵车烦恼的“治愈系神器”。
合肥智能潮汐车道。
现代高科技不该只是实验室里的高冷名词,而应成为街头巷尾的生活帮手。合肥把高精尖的科研和接地气的治理结合,让高新技术不再束之高阁,而是带着“人情味”和“烟火气”走进日常,不断提升百姓获得感和幸福感。
古今同框,才是城市的真“潮”。一座有魅力的城市,既要有未来的锐度,也要有历史的温度。三河古镇的千年水韵,与“人造太阳”的未来之光,在合肥实现了“同框出镜”。外交部边界与海洋事务司副司长赵立坚那句“江淮藏一梦,水乡醉千年”,正点出的正是这座城市“既传统又科幻”的独特气质。
合肥三河古镇。
那些曾在发展中动辄大拆大建的城市应该意识到:老建筑、老街区不是高质量发展绊脚石,而是塑造城市个性的宝贵资源。传统与现代,完全可以在城市发展中“双向奔赴”。
城市形象,不能只靠一个标签。过去大家提到合肥,可能只想到“家电之城”或“科教基地”。而现在,从外交部相关人员的推介内容来看,合肥早已不是那个“单科优秀”的学生,而是力做“全能选手”。
尤其是合肥同时点亮科技、治理、文化三张名片,不仅形成强大的发展共振效应,也让城市形象立体又饱满。可以说,这既体现了合肥近些年来科技硬实力,也呈现出治理软实力和文化巧实力。
城市发展,终究是为了让人生活得更美好。合肥的发展路径,本质上是一场对“什么是好城市”的有益探索:是对科技创新规律的尊重,是对科技为民初心的坚守,是对历史文化的珍视,是对城市发展全面性的追求。在中国城市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合肥提供了一个值得品读的样本——用科技驱动产业,用治理提升生活,用文化凝聚人心。这样才能避免靠一场爆发“红一下”,而力求通过一套有效机制和科学管理系统,共同支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一直红”。
合报皖中评融媒体工作室 出品
投稿邮箱:zhufy@hf365.com,59454423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