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行进的海岸线丨走进海博会,看深圳如何以“海”开新)
央广网深圳10月28日消息(记者张羲轮 刘一晨 刘晓祺)南海之滨,深圳湾畔,海风卷着深秋的丝丝寒意,2025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以下简称“海博会”)在深圳启幕,主题为“数智深蓝 共创未来”。
深圳港口(央广网记者 张羲轮 摄)
央广网《行进的海岸线》融媒体采访活动采访团走进深圳,在这座“向海而生”的创新之城,与海博会同频共振,探寻中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圳样本。
一座城市的“深蓝雄心”
深圳,拥有海岸线260多公里,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也是国家“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先行者。如今,这座城市再次“向海而行”,以科技创新激活海洋经济的“新质生产力”。
深圳港口(央广网记者 张羲轮 摄)
在10月2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深圳市海洋发展局副局长成嶂旻以四个“海洋故事”概括了深圳的蓝色进程:海洋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汇聚11万家涉海市场主体,产业骨架持续壮大;深圳海洋大学等平台加快建设,370多个科研团队聚力攻关,年度涉海发明专利增至8万余项;海洋金融联盟正式成立,多家银行提供专项授信,市财政每年投入3亿元支持研发;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稳居全球前列,国际红树林中心成功落户,海上通道与生态建设同步拓展。
从“展会现场”到“深蓝现场”
今年的海博会首推市场化办展机制,展览面积达4万平方米,聚焦海洋智能装备、海洋电子信息等核心领域。其亮点可概括为“四个新”:市场化办展“新机制”、深海科技“新前沿”、蓝色榜单“新标杆”、国际交流“新窗口”。从深海潜水器到海洋机器人,一批前沿技术将集中亮相。
深圳海岸线景观(央广网记者 张羲轮 摄)
此次活动,央广网记者将以行进式探访与体验式报道的方式,解码深圳的“海洋故事”:围绕“解码深蓝”“深蓝经济”“深蓝之城”等方向,关注海洋科技创新、产业转化与城市共生的实践路径,探索“海洋强国”战略在南海之滨的生动注脚。
海风未止,行进不息。从大连的“北方海岸线”到深圳的“南海前沿”,《行进的海岸线》将在更广阔的海面上,继续讲述中国与海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