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1995到2025:宁夏!她们!)
她是兰花,静吐芳华,默默奉献,朴实优雅;
她是梅花,傲迎风霜,淬炼技艺,辉映华章;
她是一株芨芨草,不屈不挠,在西北大地,挺起坚韧脊梁;
她是爱和奉献,润泽人间,一颗坚韧的心,托举起半边天。
1995年,西吉皮革厂的女工。宁夏日报记者 王猛 摄
1996年,隆德妇女聚在炕头做手工艺品。宁夏日报记者 王猛 摄
1997年,宁夏女工外出打工。宁夏日报记者 王猛 摄
宁夏的黄土地,曾千沟万壑、困顿贫瘠,在大山深处,在破败窑洞,曾几何时,宁夏女性的世界被黄土高原的贫困勾勒出窄窄的边界。她们的身影隐在炊烟之后,脚步被贫瘠的土地牵绊,梦想被遮住了光。
七一勋章”获得者王兰花。宁夏日报记者 王猛 摄
秦腔演员黄瑞妮摘得“梅花”奖。宁夏日报记者 马楠 摄
“攒劲女人”李耀梅,在一捆捆扫帚里找到致富金钥匙。宁夏日报记者 李涛 摄
而今天,当王兰花老人依然穿梭在社区,用七旬脚步丈量出“兰花志愿服务”的温暖版图;当80后演员黄瑞妮勤学苦练,为宁夏摘得一朵“梅”;当农民作家马慧娟笔耕陇亩间,在土地上写下诗行;当李耀梅用扎扫帚的双手扫除贫困,被辛劳压弯了背,却依然坚韧挺起脊梁……我们看到,宁夏的攒劲女人,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站了起来!
2018年3月12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宁夏代表团召开全体会议,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现场发言。宁夏日报记者 左鸣远 王晓龙 摄
2024年6月的一天,银川市金凤区长城花园社区党委书记赵耐香(左二)与居民促膝谈心。宁夏日报记者 李涛 马楠 党硕 摄
治沙模范白春兰。宁夏日报记者 王猛 摄
2025年4月29日,自治区级非物质遗产代表性项目扎染技艺传承人王语晗讲述扎染故事。宁夏日报记者 马楠 王洋 实习生 孙莎莎 摄
她们,从田间走来,从窑洞走来,从社区走来,从工厂走来……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却凭着不服输的干劲、不屈服的拼劲、不甘心的闯劲、不向命运低头的韧劲,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带头人、科技创新的参与者、文化传承的守护者、家庭美德的践行者。
2016年12月17日,银川市兴庆区爱必达花卉示范园内,工作人员笑靥如花。宁夏日报记者 马楠 王洋 摄
银川交警金凤区一大队女子服务中队,正在进行警事技能训练,提高女子服务中队交警综合素质。宁夏日报记者 马楠 摄
2025年8月19日,图兰朵酒庄的葡萄种植园内,正在采摘酿酒葡萄的女工,忙得不亦乐乎,笑容甜到心里。宁夏日报记者 马楠 王洋 实习生 宋佳敏 摄
2025年5月20日,百瑞源宁夏枸杞博物馆内,创新枸杞茶饮受欢迎。宁夏日报记者 马楠 王洋 摄
2025年9月2日,银川市贺兰县洪广镇欣荣村的妇女们“家门口”的就业。宁夏日报记者 马楠 王洋 摄
2025年9月10日,中国(宁夏)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客服中心的女性员工为用户提供专业服务。宁夏日报记者 李昊斌 李宏亮 摄
2025年4月8日,国铁兰州局银川客运段列车员身着统一服饰准备出发。宁夏日报记者 王晓龙 白茹 摄
她们用奋斗诠释:女性的力量,可以柔韧如黄河水,穿越千山万壑;可以炽热如沙漠阳光,照亮前行之路。她们,一半温柔一半坚韧,用自己独特的力量,在塞上江南这片热土上,写下属于自己的美丽篇章。
9月27日上午,2025全国职工半程马拉松赛(银川站)的女性跑友们激情参赛。宁夏日报记者 左鸣远 马赛尔 摄
2025年9月23日,银川市金凤区丰登镇联丰村开展趣味农事运动会庆丰收。这丰收里,有我一半,也有你一半。宁夏日报记者 王晓龙 白茹 实习生 付冰 摄
2025年9月8日,银川市文化艺术馆馆办老年大学公益培训班开课,老年人在这里培养爱好、结交朋友、丰富生活。宁夏日报记者 马楠 李宏亮 摄
10月13日,全球妇女峰会在北京召开。在全球妇女追求平等与发展的征程中,宁夏女性的故事正是中国故事、世界故事的生动注脚。这片黄土地,如今正因女性的力量而焕发新的生机。她们从黄土地走向大舞台的脚步,印证着这个时代的进步——当每一个“她”绽放光彩,整个世界都将更加明亮。(邵珍珍/文 图片由宁夏日报视觉中心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