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更快、更强、更智能,突破!轨道上的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跑出更多“加速度”)
央视网消息:目前,我国已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网络。“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强基础设施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挥更强支撑保障作用。目前,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已突破16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总里程4.8万公里。过去五年间,在创新驱动的轨道上,中国铁路一次次实现更快、更强、更智能的突破。
这是时速达到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它和普通高铁最大的不同就是悬浮运行,没有轮轨之间的摩擦力,因此能够成为目前地面上最快的交通工具。
从2016年高速磁浮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到2019年首辆试验样车下线,目前它已经实现工程化,初步具备上路运行的条件。按设计,列车只需要3分半钟就能从零加速到时速600公里,实现“贴地飞行”。
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副总工程师丁叁叁介绍,这个工程样机经过五年的试验验证考核,现在基本上成熟。已经准备好随时可以上路。
丁叁叁是这个项目的总工程师,他表示,当高速磁浮列车的时速超过600公里,将大大超过飞机离开地面的速度,要做的就不只是300×2这样的简单运算,而需要从材料、动力、系统结构设计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和严格认定才能上路运行。
丁叁叁表示,这里面都是碳纤维,包括侧面、车顶这些现在都是碳纤维的。轻一点,车辆的震动控制表现都会好一些,碳纤维和磁浮列车就是很完美的结合。
目前,我国已基本实现了高速磁浮交通全系统的自主研制能力。这不仅成就了当前陆地上最快的交通工具,也将拉动我国一系列高端装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升级。
丁叁叁表示,希望“十五五”期间,它能有落地这样一种可能性。一个新型技术能够尽快地得到应用,它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成就感。
看完最快的再来看力气最大的。这是全球功率最大的永磁直驱重载电力机车,功率达到10400千瓦,相当于100辆左右家用轿车同时踩油门,凭一己之力可以拉动上万吨煤。2024年成功下线,9月份已经完成上路前全面和系统的测试,即将用于我国西煤东运大通道,助力能源保供。
汪锦程是机车的一名电气设计师,在他眼中,这台机车集成了职业生涯中许多新技术的头一次尝试。
中车株机公司机车系统研发部电气设计师汪锦程介绍,实现全球功率最大,机车首先第一点首次采用了永磁电机。体积小,功率更高,它的重量也更轻。车内的一些设备,比如说变流器用的碳化硅,利用电能的效率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作为我国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2025年以来,朔黄铁路累计运输煤炭量已超2.3亿吨。为了在这条坡道特长、坡度特大的繁忙线路上找出运能突破口。过去几年,汪锦程和团队将多项我国自主研制的新技术应用于铁路机车,单列运载能力已超过了万吨。
汪锦程表示,他们经历了一个从零到有的过程,单台机车的运量可以在以往的基础上提升每趟1200吨左右,每列车整年可以提高33万吨左右的运量。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铁路一直是生动的样本。随着技术的突破和装备的创新,制造环节的产业链也在迭代升级。这座高铁智能制造工厂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模式,如今,所有列车订单会智能拆分到1089道工序、生产环节和供应商物流全部数字化管控,代表“中国速度”的高铁列车的下线节奏也在跑出“加速度”。
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工艺专家徐锋介绍,相比“十三五”末,现在的生产效率提升了20%、人员减少了30%,整个生产周期缩短了5天。
坐过高铁的人知道,从列车起步到350公里的时速,背部会隐隐感受到有一股持续而平稳的推力,这就是推背感。有了这种感觉,就说明我们已在轨道上飞驰了。
这背后是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2024年全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接近2020年的1.5倍。科技创新还和产业创新加速融合,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相信在下一个五年,锚定科技强国建设目标,中国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轨道上将跑出更多“加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