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工智能如何重塑软件产业?刘权院士直播课反响热烈,擘画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10月22日,企创云课堂《人工智能赋能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专题直播课顺利举行。本次课程特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刘权担任主讲嘉宾,围绕人工智能如何重塑软件产业的发展逻辑、技术路径与商业生态,展开了一场深度、系统、前瞻的产业洞察。
刘权院士从国家战略高度与时代背景出发,系统梳理了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指出在“十四五”迈向“十五五”的关键阶段,软件产业正迎来以智能驱动、开源协作、软硬融合、数智转型、多元支撑为核心的五大发展趋势。他强调,人工智能已从“辅助工具”演变为“生产力本身”,正在重构软件的设计、开发、测试、运维全流程,推动软件从“手工业”走向“工业化”。

课程中,刘权院士深入剖析了AI对软件工程的重构路径,重点讲解了智能编码、智能测试、智能运维等环节的自动化演进,并结合相关国内外典型案例,展示了AI在提升研发效率、降低人力依赖方面的实际成效。
在产品形态方面,他提出软件正从“功能工具”向“智能体”演进,并详细阐释了感知式AI、生成式AI、代理式AI、物理式AI四阶段演进路径。他指出,未来软件的用户将不仅是人,更包括智能体,软件产品将更加原子化、个性化、智能体友好化。

在市场格局与人才结构方面,刘权院士指出,AI正在推动软件商业模式从“授人以渔”向“直接给鱼”转变,按结果付费成为新趋势。同时,人才需求结构正从“橄榄形”转向“哑铃形”,对高端架构师、行业解决方案专家、复合型AI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而对传统编码岗位的需求逐步收缩。
在课程最后部分,刘权院士结合我国在数字市场规模、技术突破、政策引导等方面的优势,以及面临的芯片依赖、国际竞争、人才短缺等挑战,提出了构建自主基础能力、培育“平台+应用”生态、完善治理体系、强化人才培养等战略建议,为软件企业与政府部门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指引。
企创云课堂由中国科协、全国工商联主办,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全国工商联宣传教育部及经济部、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中关村产业技术联盟联合会承办。本次直播课程吸引了来自软件企业、科技公司、高校及科研机构的1万余人次在线参与,反响热烈。大家普遍认为,课程内容兼具权威性、系统性与实战性,为理解AI时代软件产业的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参考。
未来,企创云课堂将继续围绕人工智能、数字化转型、产业创新等前沿议题,推出更多高质量的公开课与深度课程,助力中国企业在智能时代把握先机、实现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