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教育赋能乡土 人才激活乡村:陶庄村探索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新路径)
![]()
秋日暖阳下的南鲁集镇陶庄村,巷道整洁,庭院雅致,一派祥和兴旺的乡村新貌。10月7日,成武县南鲁集镇组织各管区副科级、部分村党组织书记开展的一场旨在为乡村振兴“蓄能充电”的专题观摩活动在此进行。当观摩团成员们细致探究着人居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品味着“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村民议事”的治理智慧、了解着集体产业带动增收的生动实践时,一位特殊的陪同介绍者——多年致力于解决孩子叛逆网瘾问题的大爱校长陶祥现,悄然揭示了这些成就背后一条深刻的内在逻辑:乡村的全面振兴,离不开教育的深层滋养。
这位在数年前于孔子故里曲阜召开的第二届中国(民间)教育思考会上,其创立的“起点教育模式”便被与会专家学者视为对当前教育问题具有“很强针对性”并值得推广的教育工作者,如今已将他的教育实践中心——教育中国行家庭教育平台总部深深扎根于故乡的泥土之中。他的出现,仿佛一座桥梁,连接了先进教育理念与火热的乡村振兴实践。
从“问题孩子”到“乡村希望”:教育理念的乡土实践
在那场教育思考会上,“起点教育模式”的核心被概括为:着力培养学生的格局与责任意识,提升其修养与品格,直指“厌学”、“迷茫”等教育顽疾。一位家长曾动情分享,正是这一模式,让曾经叛逆厌学、令家庭濒临绝望的孩子“判若两人”。这种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行合一”,旨在培养“有格局、有修养、有品格、有能力”新型人才的教育思想,其价值绝不止于转变个别“问题学生”。
![]()
当陶祥现将这一模式带入陶庄,其内涵便与乡村振兴的宏大命题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乡村治理,需要的是有责任、有公德、有参与意识的村民,而非旁观者;“起点教育”所倡导的“责任意识”与“品格修养”,正是培育现代公民、优化基层治理的基石。产业兴旺,需要的是有思路、有技能、有韧劲的新农人,而非简单劳力;“起点教育”所注重的“因材施教”与“学思相成”,为个性化培养乡村产业人才提供了路径。乡风文明,需要的是有情怀、有温度、有传承的共同体,而非松散个体;“起点教育”所秉承的“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古训,正是培育淳朴乡风、和睦邻里、孝老爱亲风尚的文化源泉。
“大教育观”促进乡村内生动力转化
多年前的思考会上,与会者便已形成共识:教育工作者应树立“大教育观”,重视社会与教育的相互作用。陶祥现在陶庄村的教育实践,正是这种“大教育观”的鲜活注脚。他的教育中国行家庭教育平台总部,不仅仅是一个教育事业实践中心,更是一个通过教育赋能乡村整体发展的枢纽。
![]()
它不仅能通过理念影响,潜移默化地提升村民的综合素质,为网格化管理、村民议事注入更多理性与智慧;它还可以能通过能力培养,为村集体产业输送更具开拓精神和经营头脑的本土人才;它甚至能通过营造重视教育、崇尚知识的社区氛围,为助老食堂等民生服务注入更多人本关怀与可持续性,使其真正“有温度”。正如观摩团在程楼村助老食堂探讨的那般,一切乡村事业的“可持续”与“有温度”,其根基都在于人,在于由良好教育塑造的人心。
扎根,为了更远大的未来
![]()
陶祥现曾言,他“不忘初心”,致力于让更多孩子“真正爱上学习”。如今,他的“不忘初心”有了更广阔的实践场域——在生养他的家乡。他从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特别是孔子“有教无类”等思想中汲取智慧,开创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教育模式,这种文化自觉与扎根精神,恰恰是乡村振兴最需要的内生动力。乡村振兴,不是外在的简单植入,而是内在生命力的焕发。教育,正是点燃这种生命力的火种。
![]()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家风家教和传统文化的建设,把陶庄全力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民俗村、传统文化示范村、研学教育示范村,以文化教育为根本、以现代新农业为载体,做大、做强社会主义新陶庄。”陶祥现说。
在陶庄村整洁的巷道间,在蓬勃发展的产业里,在日益和谐的乡风中,我们看到了陶祥现教育思想落地生根后结出的硕果。这昭示着我们:乡村振兴,其表在产业、在环境、在治理,其里则在人心、在人才、在教育。当教育的活水深深渗入乡土的肌理,我们所期待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壮丽图景,必将获得最坚实、最持久的支撑。(孙逸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