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25物流与供应链数字化发展大会在沪召开,产学研共绘“数链融合”新蓝图)
【上海讯】9月25—27日,以“数链融合·智启未来”为主题的2025(第十七届)物流与供应链数字化发展大会在上海新华联索菲特大酒店隆重召开。本届大会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主办,中物联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分会与中宝智运(上海)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承办,吸引来自政府主管部门、头部制造企业、交通物流集团、知名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千余名代表齐聚浦江,共话数字技术赋能供应链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与落地范式。
三天议程中,除开幕式与全体大会外,大会同步设立三场平行分论坛,围绕“平台经济赋能产业数字新生态”“数智化物流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物流与供应链数据可信空间建设与应用创新”等热点议题展开深度研讨,并通过“数据要素×交通运输解决方案”决赛、国家标准《物流企业数字化》座谈会、网络货运公开课等配套活动,形成“会、赛、展、标”四位一体的行业盛宴。
“数智供应链产学研融合”成为高频热词。天津大学运营与供应链管理系主任刘伟华教授指出,VUCA时代需求波动、双碳硬约束与成本剪刀差“三座大山”叠加,传统经验驱动型供应链已触碰天花板,必须依托真实场景、真实数据与真实验证,把高校知识池、企业场景池和政府/资本资源池“三池”打通,才能让人才飞轮持续转动。会议现场发布的《数智供应链工程师认证体系建设纲要》明确提出,将联合高校与企业共同开发“场景论文+双向挂职+课程共创”三纵三横培养模式,预计三年内为行业输送超万名既懂供应链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数据可信空间建设首次提出“交通物流行业级”标准架构。中国信通院与盘古云链、欧冶物流、昆仑物流等12家单位共同发起《交通物流数据可信空间共建倡议》,计划围绕数据确权、质量评估、共享激励、安全治理四大模块,打造覆盖公路、水运、航空、铁路的多式联运数据链,实现“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使用可控可计量”。据悉,该倡议已纳入工信部“数据要素×”试点项目库,上海、天津、广州三地同步启动场景验证。
标杆案例集中亮相,彰显数字化降本增效巨大潜力。某供应链物流企业和国际快消品牌打造AI预测+智慧仓项目,将促销季预测误差从35%降至12%,库存周转天数缩短25%,滞销报废率下降1.7个百分点;上海交大—港务集团联合实验室发布数字孪生港口最新成果,通过1:1三维仿真提前6小时推演船舶靠泊计划,平均滞期时间由18小时降至12.6小时,单船能耗降低8%,年减排二氧化碳5200吨;中央财经大学区块链实验室与股份行共建的“绿色账本”联盟链,为127家中小承运商发放基于ESG评级的低息贷款5.3亿元,融资成本年化下降120个基点,成为绿色金融与供应链协同创新的典型样本。
东方海外物流(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区4PL业务负责人杨旸在“物流与供应链数据可信空间建设与应用创新,产学研融合推动数智供应链创新发展”分论坛发表主题演讲“联合创新,降本减碳:数智供应链的产学研路径”,系统分享“联合创新、降本减碳”的数智供应链产学研落地路径:通过与中国高校共建真实数据集、联合开发算法模型,企业不仅获得可量化的成本节降与碳排降低,更将实践经验反哺教学,形成校企双赢的飞轮效应,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协同创新范式。
大会期间,主办方还组织代表赴虹桥数字物流港实地参观,现场体验无人集卡、智能闸口、区块链电子提单等应用场景。与会嘉宾普遍表示,数字化已从“可选”变为“必选”,下一步将围绕数据标准互通、绿色低碳转型和人才生态共建持续发力,共同推动现代物流与供应链产业迈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新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