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卫视剪辑到AI光影工坊:马栏山“帧速魔方”用算法重构短剧生产,7人团队创600万播放奇迹)
在长沙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的写字楼里,长沙帧速魔方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的办公区弥漫着“代码与创意碰撞”的独特气息——屏幕上,AI正自动生成《盘丝洞之素锦传》的玄幻场景;工作台前,技术团队调试着“任务拆分系统”,将1分钟剧本精准分配给远程兼职创作者。而带领这支团队掀起“AI影视革命”的,正是前湖南卫视资深剪辑师、如今的帧速魔方制作总监李元。
从卫视后期机房里“逐帧雕琢”节目的“帧速猎手”,到搭建起覆盖全流程的AI影视智造平台,李元与核心团队的创业故事,不仅是一个传媒人的跨界突围,更折射出中国影视工业在AIGC浪潮下的转型新路径。
一、广电基因:从“剪刀手”到“破壁者”的十年积淀
“在湖南卫视的10年,我剪过的素材能堆满整个机房,但最难忘的,是每次为了一个镜头的‘丝滑感’,反复调整几小时的日子。”回忆起广电生涯,李元的语气里满是感慨。作为后期责编,他曾参与《快乐大本营》《歌手》等顶流节目的制作,经手数万小时影视素材,对“效率与品质的平衡”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
这种“帧级精度”的职业敏感,让他早早就捕捉到AI对影视行业的重构机遇。“2024年,我看到不少团队用AI生成短视频,但短剧制作仍卡在‘多平台切换、人工反复调整’的瓶颈里——编剧用ChatGPT写剧本,分镜要在Midjourney里调参数,后期又得去Vidu里做合成,一个环节卡壳,整个项目就停摆。”李元说,正是这份“痛点洞察”,让他下定决心离开舒适区,2025年创立帧速魔方,“要做一个能让‘创意直接落地’的AI工具,把广电人的‘镜头语言’装进算法里”。
彼时,同样关注AI视频技术的杨威主动加入。这位拥有多项AI领域的技术专家,与李元一拍即合:“传统AI工具是‘零散的零件’,我们要做的是‘组装好的生产线’,让不懂代码的创作者也能玩转AIGC。”
二、技术突围:GTAI平台破解行业“多工具切换”痛点
“现在要开展主流AI短剧的制作工作,你得在至少4个平台间来回切换:用豆包写台词、即梦画分镜、Vidu做动态生成、Midjourney补细节,文件格式不兼容、参数不统一是常事,一天下来一半时间在‘传文件’。”技术总监杨威拿起电脑演示,鼠标点进帧速魔方自主研发的GTAI智造平台,界面上“剧本生成-分镜设计-视频合成-质量校验”四个模块清晰排列,“我们把可灵2.1、即梦3.0这些顶尖算力接口都集成进来了,创作者在一个平台就能完成全流程,甚至不用手动保存——系统会自动同步所有操作”。
更厉害的,是平台内置的“任务中心”机制。“比如一段1分钟的古装剧剧本,系统会自动拆成‘台词优化’‘场景设计’‘角色动作’‘光影调整’4个任务,分配给不同擅长的创作者——可能北京的编剧改台词,成都的设计师画场景,广州的兼职人员调动作,大家实时协作,理论上参与的人越多,制作速度越快。”杨威解释,这不仅解决了“小团队缺人手”的问题,更让“分布式制作”成为可能,“未来它甚至能成为AI影视的‘威客平台’,让每个有创意的人都能参与大项目”。
为了验证这套系统的可行性,帧速魔方在2025年初接下了一个“不可能的任务”——为长沙全景创作有限公司承制AI玄幻短剧《盘丝洞之素锦传》,要求“低成本、快周期、多平台联播”。
三、实战验证:7名在校生+45天,创600万播放奇迹
“当时公司刚起步,核心团队只有4个人,我们决定‘以战代练’,从湖南的几个学院招了6名影视专业的在校生,组成10人的轻量团队。”李元回忆,项目启动时,不少同行质疑“学生团队做AI短剧,能看吗?”,但他坚信“好工具能放大新人的创意”。
在GTAI平台的支撑下,这支“学生军”创造了行业效率奇迹:
2025年8月27日,《盘丝洞之素锦传》三端联播,上线首日播放量突破7万,其中抖音单条片段点赞超2万;截至9月15日,仅番茄小说平台的播放量就突破600万,评论区满是“特效比某些网剧还精致”“没想到是学生团队做的”的惊叹。“这个项目不仅证明我们是对的,更证明AI影视工业化不是‘概念’,而是能落地的生产力。”李元说。
四、行业启示:“人文+科技”双螺旋,才是AI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很多人觉得AI会取代创作者,但我始终认为,真正的威胁不是算法,而是‘只会用工具,没有创意’的人。”在李元看来,帧速魔方的优势从来不是“纯技术”,而是“把广电人的人文积淀装进了算法里”——比如在《盘丝洞之素锦传》中的镜头设计就参考了《舞蹈风暴》的镜头运镜逻辑,“这些‘隐性经验’,才是AI无法凭空生成的核心”。
这种“技术为体、内容为魂”的理念,正呼应着马栏山“中国V谷”的产业定位。如今,帧速魔方已接到多个品牌和单位的定制订单,甚至有传统影视公司上门寻求合作,希望借助GTAI平台降低制作成本。“未来我们计划开放平台,让更多中小团队、独立创作者能用低成本做出优质短剧;同时完善‘任务中心’,让兼职创作者能通过技能赚钱,真正构建一个AI影视生态。”杨威透露。
从湖南卫视的剪辑师到马栏山的AI工坊,李元和帧速魔方的故事,或许能给转型中的传媒人一个启示:当算法奔涌而来,真正的“光影魔术师”,从来不是躲在工具背后的人,而是能用技术点亮创意、用人文温暖代码的“双螺旋创作者”。而这束从马栏山出发的“AI之光”,正照亮中国影视数字化转型的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