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智能制造进化论:在“稳定”与“自适应”之间,刘高举交出他的答案)
(文/施庭然)在零部件精密制造行业,“高良率”与“快速响应”的关系,长期被认为是一对难解的悖论。特别是在多批次、小批量、客户定制日益成为常态的产业趋势下,传统制造厂商普遍面临一个共同问题:追求一致性制造标准的同时,如何实现动态适应?
这个行业争议曾在一次智能制造闭门研讨会上被反复讨论,观点分歧之大超出预期。就在多数厂商仍在争议“如何减少变量干扰”时,刘高举带着他的成果悄然登场——“一种基于质量偏差识别的零部件缺陷追溯系统V1.0”与“基于设备特征建模的零件选型辅助系统V1.0”,不再试图消除“变化”,而是引入更复杂的数学建模与机器学习算法,让系统主动“理解”和“追溯”变化的逻辑。
从方法论层面看,这种思路在行业内并非主流。传统制造讲求标准化、封闭式工艺路径,而刘高举的两个系统却在推动制造链条“解构”,让每一个过程节点都具备可量化的反馈机制。以“基于质量偏差识别的零部件缺陷追溯系统V1.0”为例,该系统核心在于构建“缺陷源头图谱”与“分布式偏差响应模型”,通过动态采样与质量检测数据的融合计算,对潜在缺陷进行多维度反演,形成具备“回溯路径”功能的质量映射网络。这使得生产问题不再停留于“后验分析”,而是提前一步进行“源头定性”。
另一项成果“基于设备特征建模的零件选型辅助系统V1.0”则切入了设备与零件之间的“兼容耦合”逻辑。这一系统通过对车铣复合、立加、滚丝等关键设备的运行特性建模,将包括刀具寿命、夹具切换时间、表面粗糙度一致性等参数纳入选型维度,从而在新品开发初期即对“零件—工艺—设备”三元组进行最优匹配。简而言之,这是一种从源头上“规避制造复杂度”的策略,而非在问题暴露后“应急止损”。
不可忽视的是,这类系统的研发背景是艰难的。刘高举所在企业长期扎根于紧固件及精密零部件的制造一线,面对高温疲劳、复杂应力场、非标尺寸跳变等工况积累了大量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也形成了支撑模型训练的真实语料库。这种“数据+场景”的基础能力,让他的原创成果得以跳出算法空转的窠臼。
“这个行业不是缺系统,而是缺愿意从复杂现场提炼逻辑的人。”一位曾与刘高举合作的设备集成商评价道,“他的系统好用,关键在于它不是标准化导入,而是定制化嵌入。”
从市场层面,已有多家制造企业开始采购或试点部署这两项系统。在常熟、杭州、嘉兴等地区的零部件制造集群内,不少企业已将“追溯系统V1.0”嵌入至其MES平台之中,用以加强批次管理与供应链协同能力。更有甚者,通过“选型辅助系统V1.0”优化新项目成本结构,在多家主机厂中标率明显提升。虽然尚难以以绝对数据量化其贡献,但从行业观察来看,其所推动的“系统内生分析”理念,正在逐步改变以往依赖经验与突击补救的传统路径。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套系统也对企业内部的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反馈链条、数据通道、建模能力、运维机制,这些在多数中小企业中仍属稀缺资源。因此,刘高举所倡导的“以系统塑造能力”这一路径,注定不是“买来即用”的万能工具,而是一场“从工具到思维”的转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刘高举给出的不是答案,而是新的问题。他没有为行业设定统一路径,而是打开了“按需自建逻辑系统”的想象空间——在智能制造的漫长转型中,这或许才是最需要的“高价值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