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好评中国】奏响法治中国建设的时代强音)
法治建设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十四五”时期,法治中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历史性成就,为书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与时俱进中完善法律体系。立法是实行法治的重要前提。“十四五”以来,无论是新制定法律,还是修改法律,或者是法律解释,我国立法工作稳步推进,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乡村振兴促进法等,修改公司法、反垄断法等,修改完善国家机构组织方面的基本法律、立法法、监督法、代表法和有关议事规则等,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等,修改妇女权益保障法等,制定黄河保护法、湿地保护法等,修改海洋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法治的触角延伸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截至9月初,我国现行有效法律306件,行政法规和监察法规600余件,地方性法规14000多件,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时俱进、完善发展。迈步新征程,要继续做好立法工作和相关工作,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保障作用。
在技术赋能中保障司法公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矛盾问题也持续涌现,需要通过强有力的司法对经济社会进行全方位保障。“十四五”时期,全国法院累计受理案件18974.5万件。2024年,全国法院收案4602万件,比2020年增长41.5%,一、二审累计服判息诉率达98.03%,司法的质量、效率和公信力持续提升。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到司法为民,如何才能更好地确保司法公正,要通过技术赋能提升司法水平和司法质量。当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高度融合,算法、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了许多新业态,也引发了新的争议和纠纷。最高法坚持支持和规范并重,制定了人脸识别、网络消费、涉网络知识产权侵权等司法解释,发布典型案例,保护民事主体合法权益,促推人工智能为民、向善、守法,保障各类新型数字商业模式依法、规范、健康发展。面向未来,要深化司法权运行机制改革;深化审判权和执行权分离改革,健全国家执行体制,破解执行难;完善和落实司法责任制等。
在公正文明中严格规范执法。执法是法律实施的关键环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保障。“十四五”时期,全国公安机关依法惩治突出违法犯罪,2024年刑事案件立案数同比下降25.7%,我国是世界上公认最安全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已建设标准化中心3200余个,促进执法行为更加合法规范,人权保障制度全面落实。各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十四五”时期,全国人民调解组织共调解纠纷7900多万件,调解成功率95%以上;全国仲裁机构累计办理仲裁案件227万件,已调解和解结案64万件,占案件总数的28%;共办理行政复议案件204万件。面向未来,只有把规范的标尺立起来、把履职的担当强起来,才能真正筑牢法治根基、提升治理效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执法活动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蒲都文)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