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以“时间的答案”回应公共健康命题——2025疫苗科学高峰论坛聚焦IPD免疫防护)
央视网消息:9月13日,在大连举办的2025疫苗科学高峰论坛上,来自公共卫生、临床医学、疫苗研发及流通等多领域的专家齐聚一堂,围绕“时间的答案”这一主题,就侵袭性肺炎球菌性疾病(IPD)的防控现状、疫苗应用真实效果、公众认知与接种障碍、系统化防控策略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论坛通过多维度、多视角的交流,为构建更牢固的公共健康防线提供科学依据和战略思考。
楚晨曦董事长、曾光教授、郝元涛教授、梁晓峰会长、金肖东总经理参加2025疫苗科学高峰论坛
IPD防控面临多重挑战,专家呼吁重视预防接种
肺炎链球菌是5岁以下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所导致的侵袭性疾病不仅发病率高、重症多,更伴随高致死率和沉重的家庭与社会负担。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教授回顾了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PCV)在中国上市25年来的应用历程。他指出,PCV疫苗的引入显著降低了儿童肺炎球菌相关疾病的发病与死亡,尤其在控制肺炎和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方面成效显著。
尽管如此,我国PCV疫苗接种率仍处于较低水平。数据显示,全球3剂次PCV接种率接近48%,而我国仅达7%左右,区域间接种不平衡现象亦十分突出。曾光教授强调,疫苗接种是防控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方式之一,提高接种率对减轻疾病整体负担具有长远意义。
治疗困境凸显预防重要性,三大难题待破解
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郝元涛教授指出,IPD临床治疗存在“三座大山”:不合理用药现象普遍、耐药性问题严峻、患者家庭经济负担重。调研显示,我国IPD患儿多重耐药率高达40%以上,部分地区的药物不合理使用进一步强化了重症和死亡风险。
郝元涛教授认为,应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将疫苗作为公共卫生的核心策略加以推广。他同时建议,应从疾病监测、基层诊疗能力、疫苗筹资机制等多方面协同发力,真正实现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破解“疫苗犹豫”,需科学传播与系统支持并重
疫苗犹豫现象成为阻碍接种率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梁晓峰指出,当前公众对疫苗认知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部分群体对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存疑,基层医务人员在健康宣教中的作用尚未完全发挥。他建议,应通过短视频、权威媒体合作等多种形式,开展精准、透明的科普传播,同时加强对不实信息的监管和规范。
辉瑞中国战略联盟事业部总经理金肖东表示,企业始终以创新和合作为核心,持续推进疫苗研发和真实世界研究,积极响应国家免疫策略与健康中国行动。他指出,真实世界数据的研究和发布对回应公众关切、提升接种信心具有重要作用。
打通“最后一公里”,商业流通助力疫苗可及
疫苗的可及性与流通安全同样直接影响接种工作的落实。上药科园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楚晨曦介绍,公司依托覆盖全国超2300个区县的冷链配送网络,严格执行2–8℃温控标准,保障疫苗运输全程安全可控。与此同时,通过与合作企业开展宣传教育、基层医生培训,助力提升接种服务的便利性与专业性。
楚晨曦董事长强调,流通企业不仅在物理层面连接疫苗与接种点,更应在信息传递、医生培训、公众认知提升等方面发挥桥梁作用,从而系统化提高疫苗覆盖率。
加强公卫人才培养,筑牢体系根基
在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郝元涛教授提出应推进“医防融合”教育与实践,培养兼具临床、公卫与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他强调,要抓住后疫情时代政策窗口,从院校教育、继续教育、数字公卫等多方面加强人才储备与能力提升,打造有吸引力、留得住人才的专业队伍。
多方协作战胜IPD,以科学之答回应时间之问
本次论坛汇聚了疾病预防、临床诊疗、疫苗创新、流通保障等多领域声音,与会专家一致认为,IPD的防控需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媒体与公众共同参与,形成“科学—政策—实践—认知”全链条协作。只有通过系统推进疫苗接种、强化监测与研究、夯实人才与体系基础,才能真正减轻IPD带来的健康威胁,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提供扎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