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影像记录|抢救百岁“国宝”红榄李)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程龙 摄影/撰文

这是台风“剑鱼”来临前,2025年3月11日和12日在三亚铁炉港古红树林内拍摄的9棵百岁红榄李母树“全家福”。据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CMCN)发布的《中国濒危红树植物红榄李调查报告》显示 ,2016年全国仅存14棵红榄李母树(其中三亚铁炉港9棵,陵水大墩村5棵),濒临灭绝。(拼版照片)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程龙 摄

海南三亚铁炉港古红树林,一棵百岁红榄李母树被台风“剑鱼”拦腰折断,10多米高的树干仅剩3米多,树冠倒伏在滩涂。9月2日,修复团队工作人员对这棵红榄李母树进行清理残枝和修复主干。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程龙 摄

海南三亚铁炉港古红树林,一棵百岁红榄李母树的枝条受到台风“剑鱼”破坏。9月9日,修复团队工作人员用伤口愈合剂涂抹这棵红榄李母树的伤口。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程龙 摄
水鞋陷进滩涂里,眼睛仔细盯着从针头流出的营养液……在海南三亚铁炉港古红树林,谭仁军正为遭受台风“剑鱼”伤害的百岁红榄李母树补充养分,作为生态修复人员的他深知,“药量”须根据树的大小来精确调控。这一天是9月9日,一场抢救百岁“国宝”红榄李母树的行动在此已经持续了8天。
8月24日,台风“剑鱼”夜袭海南三亚,12级风圈持续肆虐6小时,阵风最大风速达55.4米/秒(16级),造成2万多棵树木倒伏或倾斜,位于三亚市海棠区铁炉港的古红树林也遭受创伤,其中6棵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榄李母树,有的被拦腰折断,有的主枝断裂。
台风过后,三亚市林业部门第一时间组织红树林科研团队会诊。9月2日,由三亚林业科学研究院与海南弗佑生态修复技术人员组成的修复团队紧急赶赴现场,开始抢救红榄李母树。
为何救这几棵红榄李母树?“少一棵母树,红榄李在中国消失的风险就多一分。”三亚市林业科学院生态研究所主任曾德华蹲在滩涂上,手指抚过树干上的伤口。红榄李为使君子科榄李属植物,是铁炉港古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如同海南热带雨林中的海南长臂猿。2021年红榄李从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被提级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据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2016年发布的报告,当时全国仅存14棵红榄李母树,三亚铁炉港9棵,陵水大墩村5棵。如今这些树龄超百岁的“活化石”,是维系物种存续的希望——铁炉港现存的数千株红榄李幼苗,是科研人员用这9棵母树的种子,历经多年人工催化培育而成。
铁炉港这片面积仅4.3公顷的红树林,孕育着518株古红树,除9株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榄李外,还有20株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木果楝,以及正红树、榄李等众多珍贵树种,承载着全国90%的真红树植物与95%的半红树植物,是不可缺失的“红树基因宝库”,更是众多鸟类、鱼类、蟹类和软体动物的重要栖息地。
台风过境时,这片古红树林的密集根系与高大树干,为后方的农田和民居挡住了大部分风浪,“可它们自己却扛不住了。所以我们要抢救这些受台风重伤的红树,这样做也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负责抢救修复技术指导的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张世杰说。

9月5日,俯瞰海南三亚铁炉港古红树林,这片面积仅4.3公顷的红树林,孕育着518株古红树,除9株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榄李外,还有20株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木果楝,以及正红树、榄李等众多珍贵树种,承载着全国90%的真红树植物与95%的半红树植物,是不可缺失的“红树基因宝库”。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程龙 摄

9月6日,生态修复团队涉潮水走进海南三亚铁炉港古红树林,抢救受到台风“剑鱼”破坏的百岁红榄李母树。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程龙 摄

海南三亚铁炉港古红树林是众多蟹类、鸟类、鱼类和软体动物的重要栖息地。9月5日,两只细爪拟相手蟹在古红树林的滩涂上觅食。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程龙 摄

9月6日,海南三亚铁炉港古红树林,修复团队工作人员对被台风“剑鱼”拦腰折断的红榄李母树进行抢救修复。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程龙 摄
怎样去救这些受伤的古红树?面对受损的红榄李母树,修复团队的救治既精细又讲究“生态智慧”。现场可见,一棵红榄李母树被台风拦腰折断,10多米高的树干仅剩3米多,且仅剩一条侧枝,树冠倒伏在滩涂;另有5棵母树存在主干扭裂、主枝断裂的问题。
修复团队的工作更像是给古红树做“外科手术”。对于这些被台风“剑鱼”破坏的红榄李母树,谭仁军和团队成员一起,要先用工具一点点挖去树干内的腐败部分,过程中不能碰伤内侧的形成层——这是树木输送养分的关键。消毒后,他会用天然材料的树泥填充空洞,再抹上植物提取物制成的愈合剂;支撑树干的支架并非外来的金属材料,而是用红树林里被吹断的树枝修剪而成。
团队成员朱科技记得,6棵受损的红榄李母树都有同一个“病症”——树干空腐。木腐菌和细菌会通过虫蛀或断裂的伤口侵入木质部,让树干内部形成空洞,“就像人得了骨质疏松,台风一来,自然扛不住。”为了让每棵树都能得到精准救治,他们给每棵树量身定制了救治方案,“检查每棵树的伤口数量和大小;支架支在准确的位置保持每棵树干的平衡;药量多了或少了都达不到恢复效果……”

9月3日,修复团队成员察看一棵百岁红榄李母树的病情,树干内部已腐烂成絮状,手不用费力即可拽出。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程龙 摄

9月2日,海南三亚铁炉港古红树林,生态修复团队就地取材,将被吹断的树枝修剪成支架,用于支撑一棵被台风“剑鱼”破坏的红榄李母树树干。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程龙 摄

9月3日,海南三亚铁炉港古红树林,生态修复团队就地取材将被吹断的树枝修剪成支架,支撑被台风“剑鱼”破坏的红榄李母树树干。抢救过程中,修复团队采用“近自然”的修复方法,“就地取材”是一种避免外来材料影响古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环保方法。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程龙 摄

9月9日,海南三亚铁炉港古红树林,修复团队工作人员为受伤的百岁红榄李母树注射营养液。这棵百岁红榄李母树被台风“剑鱼”扭裂了树干。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程龙 摄

9月9日,海南三亚铁炉港古红树林,修复团队工作人员为在台风“剑鱼”中受伤的百岁榄李注射营养液。这棵百岁榄李的主干被台风“剑鱼”破坏成两半。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程龙 摄
这场抢救持续了8天,古红树林滩涂的潮汐涨落成了天然的计时器——涨潮时海水会淹没树干下部,团队只能暂停工作;退潮后,他们要在泥泞的滩涂上快速作业。
据统计,包括红榄李、榄李、海莲在内的13棵受伤百岁古红树,已完成针对性抢救。在铁炉港的潮声里,被修复的树干伤口正慢慢愈合,枝头新绿传递着生命的韧性。
红树林为人类抵御风险,人类为红树林延续生命——就像曾德华说的,“我们救的不只是几棵树,是守住人与自然共生的那点平衡,一旦破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未来,三亚市林业部门与科研团队还将持续监测红榄李母树的生长,通过精细化养护巩固成果,同时依托母树种子深化繁育研究,进一步扩大红榄李种群,延续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完整。

3月11日,三亚市铁炉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观察人工繁育的红榄李幼苗在野外的生长情况。三年前,这株幼苗是科研人员利用百岁红榄李母树的种子催化培育而成。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程龙 摄

三亚市林业科学研究院科研团队,利用铁炉港百岁红榄李母树种子培育的红榄李种苗已开花结果。(3月11日)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程龙 摄
责任编辑:张雯旻 吴毓锋
内容审核:蔡宝莹
值班总监:刘乐蒙
值班主任:罗清锐 宋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