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合十思维类脑智能体突破AI认知瓶颈,低成本高智能成为现实)
2025年9月11日,北京 ——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具身无界:智能机器人创新发展论坛”上,合十思维创始人赵普向业界展示了令人瞩目的技术成果:功能性脑仿真架构+物理AI。这不仅是一次技术展示,更是对当前AI发展路径的一次深刻反思与突破性尝试。
技术破局:从算力竞赛到效率革命
在各大厂商痴迷于堆砌算力、追求参数规模的当下,合十思维选择回归人脑认知本质,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技术路径。其神经形态决策系统(NDOS)通过模拟人脑11个功能分区,仅用90亿参数就实现了多模态感知与物理交互能力,单张RTX 3090显卡即可完成训练与推理,月度成本控制在70元以内。这种小而美的技术路线,打破了“参数越多越智能”的迷思,为AI普及提供了新可能。
这种架构的价值不在于参数规模,而在于其对物理世界的深度理解。传统的视觉AI只能返回图像中物体的标签和边界框,而合十思维的类脑视觉能够理解物体的三维特性、功能价值甚至使用场景。这种能力使得机器人不再是简单执行指令,而是真正理解任务背后的意图和价值取向。正如赵普所传达的理念那样,我们不做堆算力的AI,而是要做懂价值的AI。
产品创新:从功能堆叠到体验优化
合十思维的终极目标不仅是制造更好的机器人,更是重新定义人机关系。按照“7:2:1”黄金法则,即70%由AI+通用复合机器人完成,20%由AI+仿人机器人完成,10%由人类协同智能体完成,合十思维描绘了人机协作的新图景。这种分层递进的技术落地思路,展现了其对未来劳动力市场的深刻洞察,既符合技术发展规律,也契合市场需求节奏。
这种理念体现在其第三代机器人HRS-1的设计中。该产品没有追求极致的参数指标,而是在运动拟态、能耗控制和交互体验上做了精心优化。通过HBR-System仿生运动系统,机器人实现了类人的行走姿态和平衡控制;BCDH-System双臂协同系统让机器人能够完成复杂的操作任务;KERBM-System动能回收系统则显著提升了续航能力。这些创新不是技术的简单堆叠,而是围绕用户体验所做的系统化设计。
它不仅具备56个自由度、350Nm峰值扭矩等硬件参数,更重要的是搭载了能理解人类意图的类脑智能体。机器人不再是被动执行指令的工具,而是能够理解场景、判断价值的伙伴。这种转变的意义远超技术本身,它将深刻影响未来的人机协作模式。
商业验证:从技术演示到市场认可
技术突破的价值最终要通过市场检验。合十思维用实实在在的商业成果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公司2023年成立以来,在没有外部融资的情况下实现营业额突破3000万元,2025年预计营收达7500万元,目前在手机器人订单超过3000万元。
值得关注的是,合十思维的产品已成功落地新加坡机场、上海浦东机场等高端场景。这些不是简单的演示项目,而是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商业部署。机场管理机器人能够理解旅客行为意图,清洁机器人不仅能够理解“镜子左边还有一块脏的地方”这样的模糊指令,还可以自主评估清洁效果并查漏补缺。
从具体应用场景出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通过复合机器人验证技术,再逐步向人形机器人演进。这种务实创新的发展模式,从技术到市场的快速转化能力,在AI机器人领域难能可贵。
合十思维的实践表明,人工智能的发展不应只有堆算力这一条路径。在AI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如何让AI更好地理解人类、融入生活,比单纯追求技术参数更具意义。
此次服贸会的展示,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企业在AI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商业智慧。合十思维用实际成果证明:中国AI企业不仅能跟上国际步伐,更能开辟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这种基于价值认知的技术路线,或许正是推动人工智能从“好用”走向“善用”的关键所在。
随着类脑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商业化应用的深入,我们有理由期待,一个更智能、更人性化的人机协作时代正在到来。合十思维的探索,不仅为企业发展开辟了新道路,更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