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被误认为奶茶店?国货涂料三棵树巧妙回应火出圈)
三棵树的视频下总出现这样的评论:“三棵树是在卖奶茶吗?”“你们有食品级认证,能喝吗?”面对网友的“灵魂提问”,三棵树在B站发布视频《我真的不能喝》幽默回应,用魔性的歌词和旋律回应“不能喝不能喝”,强调“虽然涂料达到FDA食品接触级的安全标准,健康环保,但真的不能喝”。
本以为这只是线上整活,没想到8月23-24日广州三棵树线下门店举办“能喝不能喝”活动,吸引年轻人排队闯关打卡。
作为国货涂料品牌,三棵树如何凭借“能不能喝”的话题回应用户疑惑、巧妙玩梗,最终火出圈的?
以“梗”为媒,打通线上线下
挖掘品牌内涵,打造反差话题
涂料品牌要如何才能走进年轻人的生活?三棵树打破了涂料行业严肃输出专业术语的固有模式,将“FDA食品接触级”这种专业难记的词汇,转化为贴近用户生活的“能不能喝”。当多数人选装修涂料还在纠结是否有异味、环不环保时,三棵树已经快进一步——直接讨论“产品安全达到食品接触级,但真的不能喝”。这种话题反差精准勾起了用户兴趣,就连我这种完全没有装修计划的人,都忍不住好奇:三棵树的涂料究竟特别在哪里?
三棵树通过这一话题,不仅成功吸引了年轻人的关注,还巧妙地传递出品牌的核心优势——优于国内外环保标准的三棵树独有“健康+标准”认证。将“7项无添加”“8小时净味”“FDA食品接触级”等硬核专业指标,转化为用户愿意参与、主动传播的互动内容。这种以“梗”为媒的传播策略,让三棵树在众多涂料品牌中脱颖而出,在年轻消费者心中树立了独特的品牌形象。
塑造品牌符号,吸引年轻用户
在线上,三棵树凭借品牌IP-小林的整活视频《我真的不能喝》破圈,可爱活泼的二次元IP形象配上“不能喝不能喝”的歌词和旋律魔性又洗脑,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病毒式传播,单支视频播放量突破200万。网友们纷纷转发、评论,自发进行二创整活。“三棵树涂料能不能喝”成了大家愿意聊、愿意传的时下热梗。
为了延续热度,将“梗”转化为长效品牌符号,三棵树举办了“能喝不能喝”线下闯关活动:猜拳挑战赛用“能喝不能喝?运气说了算”迅速破冰、拉近距离;扭蛋坊关卡中,用户喊出“住手啊喂,我真不能喝”的活动口号,在互动中不断强化三棵树安全环保的印象;“观察实验室”关卡采用找不同的形式,引导用户在仔细辨别“FDA”和“健康+”标识的过程中关注产品细节,在潜移默化中建立用户对品牌健康、安全特性的认知。
从线上视频的魔性歌词到线下活动的口号互动,在这个梗的传播过程中,“我真的不能喝”不再是一句简单的台词,而是变成了连接三棵树品牌与用户的符号。用户在线上刷到视频时,会因为这个梗觉得好玩有趣;在线下,他们喊出口号、和小林互动、全力闯关。这一系列体验,为“不能喝”这一符号赋予了互动特性。这种用户自发的参与和传播,比品牌自说自话的宣讲有效得多。
用“软体验”传递“硬卖点”
游戏闯关激发用户参与
在线下活动中,三棵树用游戏化设计把品牌宣讲变成了互动闯关,让用户像玩家一样“打怪升级”,解锁终极奖励。以“FDA食品接触级”为锚点,游戏关卡设计都围绕“成分绝对安全”展开,将“健康+标准”的概念融入游玩过程。让用户在享受通关快感的同时,通过亲身体验,对三棵树无添加甲醛等7项有害物、低气味、8小时净味等产品优势建立起具体、直观的认识。比如“数你最厉害”关卡中,用户在观察图片数小林数量时,也会注意到画面中的三棵树鲜活呼吸焕新居抗甲醛净味全效墙面漆,在追求通关的成就感中,不知不觉就记住了产品的核心亮点。
这种游戏化的设计,让用户在“找不同”“数 IP”的游戏互动中收获正向反馈,在追求“通关成就感”的过程中,主动接收并记住品牌核心卖点,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参与度以及对品牌的认知和好感。
奖励机制提升用户体验
这次活动设置了丰富的奖品,将用户的参与行为转化为看得见的实物周边,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大家为集齐钥匙和线索努力闯关,在游玩过程中满足对自我价值的认同需求。
入场时的“小林显眼包”伴手礼仪式感拉满,让用户快速代入体验场景,获得归属感。通关后的宝箱还能兑换吨吨杯、手持小风扇等实用周边,哪怕没集齐线索,也能拿到驱蚊贴、清凉贴。这些小奖品不仅让小林周边嵌入用户的生活场景,还满足了用户“参与即有回报”的心理,甚至有人为了收集全套小林周边,特意反复参与隐藏关卡“找贴纸”。
同时,游戏也设置了闯关失败的补偿机制,猜拳输了、找不同没过关,只需要参与社交媒体互动也能获得线索,既保证了用户体验,又为品牌积攒了流量,实现体验与转化的双赢。
品牌拟人化,增强用户认同
小林IP的塑造,堪称三棵树拉近与Z世代距离的“杀手锏”。在这次活动中,小林的关键作用,是让用户在“玩梗”过程中接收“三棵树马上住 更健康的中国漆”的品牌心智。用户自发讨论“三棵树能不能喝”,本身就包含对三棵树“健康+”理念的认同。而小林则顺势成为这一认知的 “强化剂”,在线上视频里说“绝对不能喝,就算健康又绿色”明确传达“涂料虽然健康环保,但真的不能喝”,既保留了互动感,又守住了安全认知的边界。
这一认知在“涵化理论”的作用下逐渐固化。用户反复在视频里看到小林、在直播和线下活动中与小林互动,对“小林 = 安全(健康+)+ 有趣”的认知逐渐加深,进而形成“提到三棵树就想到小林、想到成分安全”的认知路径。很多用户在评论里说“以前觉得涂料品牌都很严肃,现在因为小林,开始关注三棵树的安全涂料”,这正是 IP 拟人化的价值,把冰冷的产品,变成了能和年轻人做朋友的“伙伴”,增强用户对品牌的认同感。
结语:从用户的玩笑话,到品牌的幽默回应,再到线上线下的全民参与,“能喝不能喝”不只是一个热梗,更让“三棵树 马上住 更健康的中国漆”的品牌心智种进了年轻消费者心里。玩梗归玩梗,三棵树守住了核心认知边界:涂料虽环保健康,却绝对不能喝。这种反差,既展现了品牌的温度,也强化了对安全、健康的极致追求。未来,三棵树如何继续延续“造梗力”,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传递健康环保的价值?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