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地评线】天府评论:从书博会的文化交响中,触摸书香中国的时代温度)
书籍的海洋,阅读的盛宴。7月25日至28日,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重庆举行,全国各地千余家出版发行单位参展,知名作家、各地读者齐聚山城,共赴一场阅读盛会,感受书香中国之美。
书香润沃土,文化筑高地。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自1980年创办以来,始终是观察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鲜活窗口。从最初以图书展销为主的单一形态,逐步发展为融合出版业交流、全民阅读推广、文化创新展示的综合性平台,其发展轨迹正是中国文化消费升级的生动注脚。随着“全民阅读”连续十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文化战略,书博会的功能早已突破传统展销范畴:既是全民阅读的发动机,用多元活动持续点燃大众阅读热情,也是出版业的风向标,依托市场反馈精准引导优质内容供给,更是文化自信的展示窗,每一本参展图书都成为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价值的生动载体。
书博会的生命力,源于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基因。从甲骨文到电子书,从竹简到云端,人类对知识的探索从未停歇。作为文化盛会,书博会已从单纯的书籍交易平台,升级为集阅读理念传播、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枢纽,串联作者与读者的情感、出版方与市场的供需、不同地域的文化互动。每届书博会不仅带动当地文化消费、促进产业发展,更在全社会厚植阅读氛围。本届书博会设置的“红色经典”“古籍修复”“数字出版”等专题展区,既延续纸质图书的厚重底蕴,又以数字技术为阅读注入新活力。这是向文化根脉致敬,也是对未来趋势的前瞻呼应,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勾勒出新时代文化传播的生动图景。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本届书香盛会汇聚世界各地优秀图书,如璀璨明珠串起激昂的文化交响,勾勒出鲜活的书香画卷。无论是沉淀岁月的经典名著,还是激荡时代脉搏的现代佳作;无论是本土作家对中华文化的深度开掘,还是海外作品带来的多元视角,都在书博会上集中展示、深度交流。写书人、编书人、荐书人、读书人同席而坐,以书为媒、以阅为桥,分享对书籍的热爱,传递知识的力量。在这里,每本书都是文化传承者,每次阅读都是与作者的心灵对话,每次交流都是思想的火花迸发,持续绽放书博会的独特魅力,传递书香中国的时代温度。
书香致远,余韵悠长。本届书博会的成功举办,诠释了图书在新时代的蓬勃生命力,也为阅读推广与出版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信息爆炸的当下,既要守护纸质书的墨香温度,又要探索数字阅读的创新可能;既要延续中华文化的精神根脉,又要拓展国际传播的多元维度。当每本书都成为照亮文明的灯塔,当每次阅读都化作滋养心灵的清泉,阅读的公共价值便得以充分释放。在传承历史与呼应时代的进程中,书香深度浸润社会每个角落,必将激荡深沉持久、昂扬奋进的力量。如此,书香方能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注脚,文化亦将跃升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编辑:牛霄 校对:李祺 责编:曾东平
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四川日报或四川在线(频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四川日报网络传媒发展有限公司所有或独家授权发表,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四川日报或四川在线”,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