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地评线】徽评:期待城市“纳凉地图”再大些)
近日,深圳地铁站内的一幕温暖人心:高温炙烤下,地铁站开辟的“纳凉区”里,身着工装的劳动者们安然休憩。这一幕被网友记录下来,评论区里“装得下公文包,也容得下安全帽”的赞叹不绝于耳。
在骄阳灼烤大地时,一个地铁站内小小“纳凉区”,却如一股清泉流淌过城市干涸的角落。不只是深圳,重庆、成都、合肥等地也在依托地铁站资源提供免费纳凉区。“公文包”“安全帽”“背篓”共存的场景,映照出城市治理中宝贵的“包容”和人文关怀。然而,在为这份善意喝彩时也要多问一问,这样的清凉之地能否再拓展几寸?这样的温情空间能否再延伸几里?
高温下的城市,正经历着一场特殊的“压力测试”。每一处新增的纳凉点,都是城市生命体上的一个“散热孔”,让整座城市在热浪中保持呼吸的节奏。但城市公共空间的包容度,不该仅由地铁站独自承载。
热浪席卷大地,工地上挥汗如雨的建筑工人、街巷里奔波不歇的骑手、马路上来回穿梭的环卫工人,他们同样需要一片短暂的荫蔽,而我们的城市也需要有一张更大的“纳凉网络”——从地铁站延伸到商场门廊、银行大厅、社区活动中心,甚至写字楼一隅。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在十分钟步行范围内找到一处体面的歇脚地,城市的清凉才算真正流动起来。
“纳凉地图”的边界拓展,离不开治理理念的更新升级。为建筑工人设置带淋浴的休息站,为外卖骑手提供带充电桩的等候区,为带幼儿的母亲开辟母婴纳凉角。当一座城市能为不同群体提供差异化的关怀,文明的高度、治理的精度就凸显出来了。清凉区域的变大,需要多元场景的支撑。城市治理者不妨将具备条件的公共空间纳入其中,让城市公园的长廊、便利店的休息区、小区物业的公共大厅,都成为这张图上的重要坐标。
“此间烟火暖,愿君且徐行”。每一条轨道延伸之处,皆是城市写下的诗行。城市之“暖”终非仅靠一时善念,城市温度不该是夏日限定,而应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构建,成为四季常备的公共产品。当下,仍有不少人对去图书馆和博物馆避暑持保留态度,担心这样做会影响阅读或看展的氛围,会对读者和游客造成打扰。这份担心恰是城市治理需要“用心”之处。
无人打扰,没人驱赶,没有异样的目光打量……让每个人都能有尊严的纳凉,才是城市“清凉操作系统”的正确打开方式。当我们不再为某个地铁站的“清凉”感动,一座城市的温情与温度就真正具象化了。(作者 尹贵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