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只有一个字的演唱,演绎最纯粹的生命乐章)
视频拍摄:游拥军
剪辑:黄海晴
监制:李伟国
总监制:何运斌
报纸版面。
如果你的世界里只能发出“啊”的声音,是否还能歌唱?
李博和张咏给出了答案。
2018年8月4日晚,在曾享有“中国音乐圣殿”之称的北京音乐厅舞台上,14名来自广西大山里的听障孩子在李博的激情指挥下,在张咏的完美伴奏下,用一个“啊”字唱出起伏错落的《无声三部曲》。孩子们的声音或许并不精致,配合也算不上天衣无缝,但那种源自灵魂深处最原始、最纯粹的呐喊,让全场观众感动不已。
演出结束,全场观众伸出大拇指用力向下连按两次,这是手语“谢谢”,是观众送给这群将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孩子们最高的肯定。
老师们在排练时在用仪器校准他们的声调。
两个合唱团的孩子在相互帮助校准音调。
领唱的这个孩子已经会发出三个不同的声调,是合唱团的主力。
老师通过喉咙的震动,让孩子们准确的发声。
两个孩子用手语交流。
距离那场酣畅淋漓的表演已过去近7年,5月15日,记者走进桂林市聋哑学校,探访这支无声合唱团的“前世今生”。
学校排练室内,孩子们正在合唱团的创办者之一李博的指导下认真学习“演唱”技巧,他们的每一次挥手、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浸透着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
李博带着孩子们在排练。
李博正在跟躲在黑板后的孩子交流,让他们大胆一点秀出自己。
孩子们练习发声很困难,李博只有通过特殊的游戏让他们发出声来。
孩子们练习发声很困难,李博只有通过特殊的游戏让他们发出声来。
一个孩子在黑板后画画,她想把这幅画送给老师。
李博是出生在北京的新锐画家,张咏曾是北京“子曰乐队”的贝斯手。12年前,这两个生活在大都市的艺术青年完全没想到,自己会和听障孩子们有交集。
201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走在街头的李博和张咏听见一声极具穿透力的“啊”声,声音的源头是一位听障人士,那一声没引起太多人的注意,但对他们来说,仿佛听见了天籁。两人决定到聋哑学校里采集一些孩子们的声音为样本,创作出一件艺术作品。
经过联系,两人最后来到百色市凌云县特殊学校,开启了一场寻声之旅。
一个名叫杨晓霏的孩子写下的歌词。
“刚开始我们想得挺简单的,就是来这儿采集声音样本回去创作。”李博说,但在学校待了两周,因为没有一个孩子愿意配合他们采样,俩人感到沮丧,决定放弃这个艺术项目。正当他们准备道别时,一个4岁多的孩子突然跑了过来,拉着李博和张咏的手发出了“啊”的一声。他们当时就愣住了,李博说当时觉得这一声是“能从心里穿过去的声音”。与其采集样本自己创作,不如为孩子们做一个合唱团,他们当即决定留下来。在他们的努力下,无声合唱团成立了。
“这些听障孩子不知道声音是什么,所以不会讲话。其实他们的声带都没有问题。”张咏说,这些孩子因为很少用舌头,时间长了就变得不灵敏,需要通过训练,让他们知道发出某个音高的位置在哪里,口形是怎样的,该如何使用气息。
2017年11月,在练习了近4年后,李博和张咏带着合唱团第一次走出大山,来到海滨之城厦门。孩子们第一次坐上了飞机,第一次看见了大海,也第一次站上了音乐的舞台。
演出大获成功!
随即,他们就接到了北京音乐厅的演出邀请。
2017年的厦门龙舟唱晚音乐节上,李博和张咏带着孩子们倾情演出大获成功。
2017年,孩子们第一次走出了大山,看到了大海,也第一次站上的音乐的舞台。
1月10日晚,老师给即将在桂林歌剧院演出的孩子校准音调。
1月10日,孩子们在桂林市漓江歌剧院里演出。
在北京音乐厅演出前,一名孩子坐在凳子上练习。
2018年,李博和张咏带着孩子们站在了北京音乐厅的舞台上。
2018年,孩子们在北京音乐厅的舞台上演出。
2018年北京音乐厅的演出结束后,全场观众伸出大拇指用力向下连按两次,这是手语“谢谢”,是观众送给这群将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孩子们最高的肯定。
此后几年,随着孩子们逐渐长大,最初合唱团的十几位孩子陆续离开学校,或就业或继续升学,合唱团面临着解散。
这对剩下的几个孩子来说是残酷的。
2023年,事情迎来转机,在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的帮助下,李博和张咏带着有音乐梦想的3个孩子来到桂林,与重新招募的听障孩子组建了新的合唱团。
如今的这支队伍,已经学会演唱7首曲目。除了日常演出,李博和张咏还计划给孩子们出张专辑。
李博说:“希望孩子们能通过合唱团得到更多的尊重和理解,也希望孩子们更快乐一点,看见更大的世界。虽然看起来是我们在帮助孩子,但其实是孩子们给予所有有着听障的孩子力量,给予社会正能量。”
孩子们送给老师的礼物和留言。
(部分图片由厦门龙舟唱晚音乐节、无声合唱团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