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隐士再临:记10月30日英国钢琴家布莱克肖北京独奏会)
第一次听说布莱克肖的名字是因为多年前无意中看到的1978年柴可夫斯基钢琴比赛的获奖名单,他当年现场演奏的斯克里亚宾作品录音立刻吸引了我,难以想象如此灵动纯净但又规整的斯克里亚宾诠释竟出自英国钢琴家之手。布莱克肖年轻时曾经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钢琴大师Mosei Halfin门下学习多年,他也因中年后坎坷传奇的个人生活故事而获得了世界各地观众更多的关注。
北京深秋的寒意并不能削减音乐爱好者们的热情,北京音乐厅几乎座无虚席。74岁高龄的大师用舒曼的《童年情景》套曲作为他此次中国巡演最后一场的开场,这位“英伦绅士”举重若轻与老道的演奏风格从舒曼的第一小节起就一览无余,他用细腻但无比自然的音色处理着舒曼耐人寻味的和声与织体,仿佛老者静静叙述与回忆着自己儿时的一景景般,哪怕最令人动容的片段也没有一丝过度的煽情,笔者从未在现场听到过像他这般自然但又不失表现力的弱奏。音乐会上半场的“主菜”是舒伯特脍炙人口的四首即兴曲D899,观众偶尔的嘈杂与咳嗽声并不能影响大师高超的弱奏技术与意境,他将《童年情景》里“四两拨千斤”的弹法持续运用在了第一首c小调即兴曲中,这样清新脱俗的持续弱奏无疑突出了舒伯特音乐中宏观结构的美,但同时也削减了本该有的戏剧性与矛盾性。第二首与第四首即兴曲中大师晶莹剔透的右手跑动一扫之前的阴郁情绪,在沉浸于舒伯特音乐抑扬顿挫的语气与韵律的同时,笔者也不得不对这位74岁老人仍然在线的右手机能与技巧叹为观止。
下半场的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也许是浪漫派钢琴奏鸣曲中的“至尊之作”之一,除了深刻的音乐性和贯穿全曲的主体变形手法外,这部作品在纯技巧上对钢琴家的挑战无疑也是巨大的。敢于在这个年龄的音乐会现场选择演奏这部大作本身已是一件值得敬佩的事情,虽说技巧上稍显力不从心,但这并不能影响无数个美妙瞬间的发生:尤其展开部结束前升F大调圣母的主题再次出现时,此刻作品本身的力量与诠释者音响的宏伟程度带给观众的冲击是无与伦比的。
观众们对他b小调奏鸣曲的诠释报以了最热烈的掌声与欢呼,大师也大概感受到了北京观众们对他的敬意,并用三首小品作为加演:巴赫降B大调第一德国组曲中的萨拉班德舞、肖邦g小调玛祖卡op.24第一首,和他最拿手与钟爱的莫扎特:d小调幻想曲K397,这三首作品的演绎再一次证明了他对小篇幅小品的擅长与游刃有余的拿捏。
我想,我们对于这样一位生活饱经沧桑的老艺术家的态度更多应是包容与敬佩,而不是苛刻的挑刺与审视,用傲慢的态度去审视这些继承着“黄金时代”演奏遗风的音乐家是毫无意义的,他们现场的演奏本身对观众而言就是一种珍贵的体验与不可被复制的现象!
(作者:黄静子 摄影:罗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