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英伦对决》:一个复仇者背后的影射意义(图))
近期,新上映的《英伦对决》根据英国作家史蒂芬·莱瑟1992年出版的小说《中国人》(The Chinaman)改编而成,成龙这次扮演的角色关玉明是位身经百战的杀手,他退隐江湖之后在英国伦敦的唐人街开了家餐馆。而故事的转折点在于他的小女儿在爱尔兰恐怖团伙的一场恐袭中被残忍杀死了。随后,悲痛的他开始向英国当局上访,但正义得不到伸张。而在机缘巧合之下,关键人物莱姆·汉尼斯(皮尔斯·布鲁斯南饰)出现在他的视野之中。曾经在战争中出生入死的经验,让关玉明十分敏锐地察觉到,汉尼斯手中一定有此次恐怖袭击的资料。但作为爱尔兰前副部长的汉尼斯自然不会帮关玉明,悲愤之中的关玉明再度举枪为女复仇。结果在关玉明的复仇之路中和反派头目汉尼斯的角逐引出了一个个错综复杂的政治大阴谋。
这部电影是成龙近年来质量颇高的作品,同时也是成龙能够在他自己的戏路上走得更宽的一部标志性作品。这次成龙放下了以往他擅长的喜剧动作戏,他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传统的、硬朗真实的,也是老态龙钟的、迟缓的,有种英雄迟暮之感。他通过扮演一个为女儿报仇的悲苦绝望的父亲形象,展现了他严肃阴郁、苍老悲情的一面。
另一方面,导演马丁·坎贝尔是新西兰人,而在他来到英国伦敦之后,才以一个摄影师的身份开始他的电影生涯。早期,他拍摄了五小时的BBC迷你剧集《黑暗边缘》,讲述了英国的核污染和高层暗杀事件等敏感问题,这也使得他赢得了六项英国电视电影艺术学院奖。后来,正因为马丁·坎贝尔是新西兰人,他也抱着对敏感时事的关注,秉持国际人性的关怀,他能比较客观地看待大英帝国政府与反叛组织爱尔兰恐怖团伙之间恩恩怨怨的历史,从而升华电影主题,使得电影不仅仅停留在一个关于父亲为女儿复仇的故事层面上,更让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复仇者背后的影射意义。
这意义在于:揭露了爱尔兰和英国的权谋诡谲斗争,揭露了爱尔兰恐怖团伙的凶残,也揭露了大英帝国政府的奸诈。
难能可贵的是马丁·坎贝尔在这些时下新闻常见的恐怖袭击事件中,他没有通过电影艺术来发表评论和在电影主旨上做出任何关于政治上的观点,仅止于反映社会时局,至于剩下的其他就是由观众自己去发散思维和慢慢体会了。
此外,马丁·坎贝尔在该片的影射下,也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亚洲人也是可以影响世界的,也是可以做英雄的。退一步来说,就算不与美国人或者其他国家扯上任何关系,起码来说,他们也应该和其他公民一样值得同等的尊重。
总体上讲,《英伦对决》这部电影是导演马丁·坎贝尔能够合理和较为巧妙地通过成龙这个复仇者的角色作为线索,将恐怖袭击,再到引发政治权力动荡的斗争,再到斗争结束这一路的叙事贯穿起来,成龙在这部电影中始终都是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作品完成度还是良好的。而该片的重点还在于,导演通过这个关于复仇的故事而引发背后的影射现实意义,这才是更让观众值得思考的,这也使得该片作为一部商业片多了一些意味深长的东西。
(原标题:《英伦对决》:一个复仇者背后的影射意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