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李毓秀和他的后世孙)
传续好家风 牢记好家训
一
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祖籍山西绛州正平里(今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所著中华幼蒙教育典籍《弟子规》近300年来历久不衰,热遍华夏。
清·顺治4年(1647年)农历十一月十七,李毓秀出生在新绛县周庄村一个殷实的家庭。幼淳朴谨慎,事事循规蹈矩。李毓秀“少从党先生成学”,后取得秀才功名,再取得国学注选县丞。据相关学者考证,李毓秀在县衙为吏两年,辞职后被曾任侍御的乡贤王奂曾聘请到其故里太平县(今襄汾县)汾城镇西曹路村当教书先生十余年。之后,带着满腔热血和宏大志向的李毓秀,回到绛州诸所任教席之书院后,在其时尚没有规定学生行止标准的情况下,他对学生的穿戴、坐相提出了严厉要求,要求学子必须穿戴整齐,收腹挺胸端坐;对小学、四书、诸经由浅入深,深入浅出,步步按照程朱理学的原本解释。李毓秀从小志向就是“发明圣谛”,因其讲义的深入浅出和好学易记,在清·康熙41年(1702年),李毓秀所著《训蒙文》与《四书字类释义》已经刻版印刷。
许多专家学者对李毓秀多有研究,多年来写过大量的考证文章。晚年李毓秀创办私学“敦复斋”,著《训蒙文》《四书字类释义》《四书正伪》《读大学偶记》《学庸发明》《宋儒大文约》《水仙百咏》,其所著《四书字类释义》被誉为“四书之精华,四书字义明,即诸经可不治而明”。而成为跨越时空,影响深远的著作,尤以其所撰述之《训蒙文》修订而成的《弟子规》,成为历代童蒙教育宝典一书之最。李毓秀夫子《训蒙文》书成之初,当为其训育自家子弟所写“家训”。其后开办私学“敦复斋”,方引为学中必修课之教材。自该书经绛州初刻本问世后,即广泛流传于三晋大地。后经浮山贾存仁修订,充实为外延更加宽泛的《弟子规》。
清·光绪年倡办新学堂,由李毓秀夫子早年所创、由其后人所执掌之私学“敦复斋”于此时,改为新学堂之“绛州中学堂”。
二
据介绍,李毓秀之六世孙李茂豫先生曾任绛州中学堂监督,李茂豫于1906年与绛州中学堂教员吉麟定亲赴日本考察教育之时,他们面谒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即加入推翻封建满清的辛亥革命队伍中,并奔走传播新知识。辛亥革命成功后李茂豫曾任山西省首届省议会议员,1934年病逝。民国时期,绛州中学堂被更名为“绛垣中学”。被国民政府授予“中流砥柱”;新中国成立后,绛垣中学改为新绛中学。
李茂豫之孙、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英语教育家、翻译家李嘉祜在回忆录中追述:我家祖宅位于山西绛州(今山西新绛县)县城内西南城角西波池滩(旧名:西天池岸)。我祖父李桐生(字茂豫)早年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山西起义。民国初年任山西省第一届省议会议员。曾创办新绛县绛垣中学。我祖父1906年和绛州中学堂教员吉麟定赴日本考察教育,曾自题照片曰:尔身不长,尔貌不扬,胡为乎,五十年龄,远涉重洋,所为者,学校与地方。
李嘉祜生于1926年11月,其祖母虽然不认识字,但自小就会背《三字经》《百家姓》,李嘉祜上小学前就由祖母口授背会《三字经》和《百家姓》。1940年,李嘉祜被人带到陕西宜川县观亭乡驿山村随父亲上学生活,因其父亲未得到阎锡山的公正使用而辞去差职,带李嘉祜回西安投奔其二伯父李存斋,之后李嘉祜在西安上学。
1944年后半年,李嘉祜从城固师大附中初中毕业后,到兰州师大附中上高一。其时,日本人向云南进攻,李嘉祜一腔热血报名参加了青年军。1945年上半年,李嘉祜考上西安力行中学高二,利用暑假为援华抗日的美国空军飞虎队当见习翻译官;1946年暑假,高中毕业后,李嘉祜考入西北大学外文系英文专业。1948年,李嘉祜由西北大学外文系赴成都借读于四川成都大学时,曾为加拿大的华英书局翻译了不少文化著作予以出版。
李嘉祜在回忆录中追述:“我的祖父李茂豫是清朝科举的 秀才 ,他在自家的东偏房,设有书房,开设家馆授学。我们老家绛州最早接受革命思想的人就是王庄人王国祜,是我家的远亲。王国祜1904年在太原山西大学堂学习时,就被清廷山西省政府保送到日本留学,1906年他在日本东京参加同盟会。同年,绛州中学堂教员吉麟定和李茂豫一同赴日本考察教育,王国祜介绍吉麟定和我的祖父李茂豫在日本东京加入同盟会。以后,王国祜不断地从日本寄同盟会的革命报刊《民报》给山西绛州中学堂,由侄儿王振军带至学校传阅,绛州的革命空气因此而日益浓厚。”
三
6月10日,李毓秀十世孙李铠博士受邀来并做专题讲座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李先生深情地说:“我们李家世代贤良,我的父亲李嘉祜在花甲之年,因为教学、撰著而患脑梗,在父亲卧床住院时,我的母亲汪莹随侍在旁,每日为父亲读英文原版 圣经 一章节,以增强父亲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和敬天爱人的仁心。2007年2月父亲病逝之前,留给家人的遗言是,要用他床边那部最新版的 朗文英文大辞典 和一部英文 圣经 陪他去另一个世界。”
李铠于2013年创办了《弟子规》研习中心,几年来曾应邀赴河北、吉林、贵州、山西、北京等地宣讲《弟子规》十余场,并出资印刷《弟子规》两万册,向各地社会团体、大专院校、相关中小学校师生赠送。
民族的精神,要靠民众的文化构成涵养传承。国民的精神,要靠家族文化构成涵养传承。李铠深情地说:“我家族自本支一世祖清康熙秀才李毓秀夫子开宗以来,近300年来,我家族至今已传续了十二代,合族数百人之多。近300年来,凡国家民族大事,我族中人无不奔赴在先,世代以做读书人、文化人为荣,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举,以勤、以俭、以廉为要。辛亥革命我族有先贤投身,抗日战争我族有先烈殉命,建设新中国我族三代共赴。父亲李嘉祜教授临终时,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要遵先辈古训,墨守《弟子规》训告。”
李铠认为,身为李毓秀后人就是要传续好家风、牢记好家训。所以他提倡:爱读书,善学习,从小践行《弟子规》。做好人,做善事,做保家卫国的忠勇之士,做益世益人的诚信之人。
本报记者 史莉
(原标题:李毓秀和他的后世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