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官当如“清官第一”甄完 那秋生)
人文 甄完(1392-1465年),字克修,号复庵,新昌十九峰下岩泉村人。甄完家境贫寒,勤奋好学。一天放牛路过村中私塾,听见里面书声琅琅,不禁好奇地趴在窗户下听。这一听就让甄完入了迷,打那以后,每当放牛路过这里,甄完都要到窗下偷听先生的讲授。一次,先生终于发现了这名额外的学生。当先生认真地考问放牛娃以后,为甄完惊人的记忆力而赞叹,并称之为奇才。先生准许甄完免费到私塾听课,从此甄完开始了求学经历。 从新昌到京城的路要经过钱塘江,那时的钱塘江上没有大桥,人们过江只能依赖少有的几艘渡船。甄完走到船埠头刚要上船时,突然狂风怒号,大雨倾盆,江面上波涛翻滚。甄完不禁暗自叹息:“钱塘江啊钱塘江,请你平波息浪吧,我甄完若有官职做,决不贪赃枉法,定当造福于民。”说也奇怪,甄完话音刚落,钱塘江上果然风平浪静了。就这样,甄完顺利到达了京城。 明朝永乐十八年,甄完考中举人。永乐十九年,甄完上京赶考中了进士,于宣德元年出任刑部主事,被朝廷派往山东处理朱高煦叛乱一案。以秉公办案出名。景泰三年任河南左布政使,主治黄河水患。作为布政使,甄完每天经手过往的银子成千上万,但他分文不沾,全部纳入国库。甄完省吃俭用,余出来的银两资助家乡开凿了1000多级石阶的台头岭,便利乡民出入之行,另外还资助给了一些灾民。为官期间,甄完廉洁爱民,政绩突出,令当地百姓交口称颂。 然而,正因为如此,甄完受到一些官僚的猜忌和陷害,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告他利用职务之便,大肆贪污国家财物,并派人运回老家建造豪华府第。后来,景帝派人清查账目、暗访新昌,不仅账目清楚,还在国库存放的河南上解税银中多出一包金屑和一包银屑。原来这是甄完在检验上缴的金银时锉下来的粉末,甄完的不白之冤才最终得以昭雪天下。 甄完感到官场风险莫测,遂于景泰六年请辞退休回家。甄完归乡途中的最后一天,到了嵊州境内一个村的水塘边,离家只有几公里路了,他一摸身上还有7个铜钿的盘缠费,于是随手递给了塘边洗脚的乞丐。他面对水塘叹道:“我甄某虽蒙有不白之冤,辞官回家,但自身清白如水塘也!”后人将这件事广为流传,并将这口塘称作“清水塘”。 回到家乡,甄完家中仍旧一贫如洗。为了赡养年迈的父母,他孤身一人迁居东阳小梅山潜心任教。前来小梅山拜访甄完的官员和百姓络绎不绝。为不给当地百姓带来更多不必要的麻烦,他在书塾门口留下一张“来官不接,去官不送,膳食住宿,一概自理”的告示之后,便悄悄离开了,隐姓埋名于十九峰下。甄完住着竹椽茅草屋,用竹篾编的扁平圆形竹器当门,自己打柴、夫人纺棉,全家每天仅靠两只鸭子生下的蛋生活。 甄完辞官回乡,明英宗就派了一个特使明察暗访后,回奏皇上:“甄布政,甄布政,长椽细瓦擂鼓门。八十公公打柴不够烧,七十婆婆纺棉不够穿,每天两只小船运菜还不够吃。”皇上闻奏,怒气冲天。后来经特使解释,皇上才恍然大悟。“长椽细瓦”是竹椽茅草,“擂鼓门”是用竹篾编的扁平圆形竹器当门;“八十公公”是他父亲,“七十婆婆”是他母亲,“两只小船”是两只鸭子,全家每天靠两只鸭子生下的蛋生活。 皇帝朱祁钰经过多方清查,证实了甄完的清正廉洁,深受感动,特御书“清官第一”匾额,予以嘉奖。朝廷还颁旨,在岩泉村口建造牌轩,并规定大小官员路过此处“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敬仰。同朝侯臣对甄完一生的评价:“志刚而柔,德心温良,联掇科甲,出入官场,清廉仁政,万民瞻仰,辞荣决退,超乎寻常。” 如今,甄完墓位于新昌县镜岭镇岩泉村外苍骊山坳,为明代墓葬,依山北向,系双穴石椁墓,石椁长2.20米,每穴宽0.70米,高0.80米。墓面石上镌“方伯甄公之墓”。墓前、两翼有望柱、栏板围护。墓道、坟坛、封土堆保存完整。1993年文物部门对墓地曾作整修。甄完祠,清代建筑,位于镜岭镇岩泉村口,坐北朝南,正厅面阔三间,祠内新置雕像匾额楹联,开辟陈列展馆,展示新昌地域民族文化。 甄完面对金钱视如粪土,面对进退淡定从容,面对权贵不畏不媚,面对冤屈不加辩白,这种高尚的人格、气节和精神万古流芳。新昌新编调腔《甄清官》据其事迹改编排演,进京赴港演出,获得很大成功。新昌依托现有的墓园、祠堂等遗址,建成甄完故里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弘扬其廉政清风。 |
(原标题:为官当如“清官第一”甄完 那秋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