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有美景、出英才 五间风采令人叹)
| 五间老城墙。 |
| 修复后的黄开基墓。 |
| 上游水库。 |
| 景圣中学。 |
| 千年古刹圣水寺 古昌州八景之一的“圣水双清”,遗迹就位于圣水河畔。圣水河在永川南部,发源于原寒坡乡向阳村,南流原聚美乡两河口,汇入朱杨溪注入长江 《永川县志》记载:“县南五间乡西南8里,有圣水寺。此地溪水环抱,竹木苍翠,景色宜人。寺后横卧1石,高迄屋梁,宽3丈余,长6丈。石上有两孔,如碗口大小,深不可测。水清澈,久旱不干,因名 圣水双清 。岩下有洞,深10余步,壁上刻有佛像,或坐或立,刻工精湛,极为美观。” 然而,早在民国二十五年(1936),《永川县县政概况》记载,“本县名胜,历分为八景。然如圣水双清,竹溪夜雨,铁岭夏莲,名虽在实不存。” 由此可见,在80多年前,圣水双清的景致,就已然消失、不复存在了。“圣水双清”的古景,归根结底,与圣水河、圣水寺密切相关。调研组为此到圣水河、景圣中学进行了实地走访,并调阅查询了大量资料。 圣水寺位于什么地方?原五间初中退休教师罗忠海,热爱文史,为查证五间历史,他走村串户,辛劳奔波。其遗作《乡颂曲》记载,圣水寺建于圣水河主段,略带丘陵的地方。 可见,圣水寺位于圣水河畔,景圣中学始建地址之前。且在上世纪40年代,圣水寺还有住持、庙产。 圣水寺是哪个年代修建?当地传说,此寺曾有半部《西天经》。《五间镇志》记载,“民国十四年(1925),因天大旱,五间乡信奉神佛的人抬着川主菩萨与圣水寺的经书四乡游走,求天降雨。一晚,将经书置于五间场关圣殿内,有好奇人翻窗入殿偷看,出来说,经文是梵文,全不认识。”梵文经书的记述,从侧面说明圣水寺有可能在唐代即存在。 永川县志记载,“寺内原藏有明代洪武年间所颁佛经,后运藏于县城僧会寺,并有铜佛5尊。后佛经与铜佛均散失。”这说明至少在明代,圣水寺即存在了。 圣水双清古今奇 明人永川张时照有诗描写“圣水双清”:“突兀一卷石,清冷双井寒。汉皇如遇此,承露不需盘。”又一明代永川人罗勋曾有诗刻于圣水寺石壁:“白云堆里一逃禅,圣水惊看泛二泉。海眼冲山活泼泼,琼浆裂石细涓涓。露盘交溢仙人铒,流水双收隐者缘。怪石化机随处显,亟称何但在眼前。”逃禅、二泉等关键字,可见明代张时照、罗勋题诗之前,曾到过圣水寺,目睹“圣水双清”景致,圣水寺最迟应在明代就已存在。 上世纪90年代,峨眉山住持曾向“圣水寺”寄来一函,邀“圣水寺住持”与会峨眉山。景圣中学负责人收到信函后,哭笑不得。由此推论,圣水寺还存在着峨眉山游僧择址所建的可能,建造时间当在佛教入川且峨眉山香火旺盛之后。 圣水双清遗迹现在位于何处?景圣中学是全国楹联教育基地,建有百米诗联文化长廊,廊柱上镌刻楹联70副,廊围石栏镌刻诗词92首。 晏公亭位于诗联文化长廊的最前端。校长刘才兵说,圣水双清的古遗迹,就位于晏公亭下方的悬崖之上。由于修建上游水库,需要开山凿石,原来的石壁、石刻、题词等都被损毁,不复存在。正在调研组惋惜之时,刘才兵校长说,前几年在建设诗联文化长廊时,施工中曾发现一个石雕头像,地点就在晏公亭附近。 调研组当即沿一条小路下行,在晏公亭下方,发现了一处堡坎,由十多轮小条石砌筑。一棵巨大的黄桷树附壁而生,裸露在堡坎上的根须纵横交错,最宽处达一米以上。刘才兵校长讲,这里就是原圣水寺的墙基。在此围墙之外,就是“圣水双清”当年的石壁。 调研组前往保存石像的总务处办公室。见到该石像为一男子头部,五官俊朗,眉清目秀,耳垂肥大,头戴瓦楞帽,前圆后方,帽顶折叠似瓦楞,帽顶左侧有一石块已脱落,但所幸残石尚在。据查,该帽是元代帽式的流传,明嘉靖初生员戴之,后民间富者亦戴。这块石像,虽不是神像,但对于圣水寺的断代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征得学校负责人同意后,随行的区文管所当即征用馆藏。 如今,“圣水双清”的传说,已随着“横卧巨石”的消失,渐渐地远去。圣水寺的佛灯烟火,也成为一种记忆。 英才济济厚学风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根与魂。区政协此次遍访镇街历史文化遗存,与其说考察文物古迹,不如说通过探寻遗存之后的人文故事,寻找和保护永川文脉。在五间,有一股浓厚的学风、家风,从古至今延绵不绝,贤人辈出。黄开基、唐廷牧、晏梓芹等一代名流,皆出于此。 “多士生当明备,诚志乎贤之道,务为真品实学,将处为名儒、出为醇吏。其道德文章,直可光史册而垂不朽;岂惟是掇巍科、登显仕,以侈为闾里之荣哉?予于诸生有厚望焉!”在台湾彰化县的孔子庙,黄开基亲笔题写的《重修彰化县学碑记》,至今仍嵌在棂星门外墙处。 辞官回乡后,黄开基曾立下黄氏家训十一条:孝父母,戒打斗,戒非为,崇节俭,睦宗族,明礼让,和乡邻,务本业,隆师道,守法律,戒轻谱。他曾诗曰,“骏马堂堂出异乡,男儿随处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神昏当薦祖宗香。惟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 助学将军唐廷牧 唐廷牧,字昌九,生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其父朝端,庭训甚严,教子“务守勤俭,不愿汝辈皆事前人之产业,但愿立志奋勉,为邦家有用之才。” 唐廷牧谨遵父训,自取得秀才资格复试落第后,乃弃书学剑,投笔从戎,考入四川武备学堂炮科。戊戌政变后,受聘永川中学监督并兼任教学教习。 半年后,唐廷牧调任陆军速成学校任学校临学兼教官,是刘湘(后任四川省政府主席)、杨森(后任贵州省政府主席)的老师。后转任第十七炮兵第一营督队官,随即升营长。民国建立后,升任第一师炮兵团长。 民国二十年(1931),唐廷牧病逝,因为官清廉,素无积蓄,家属只得出卖公馆备办丧事。其学生及同袍无不悯然,纷纷致送奠仪。刘湘致送大洋500元,其家属乃得购建昌棺材一口,将灵柩运回五间安葬。唐廷牧之墓,简洁质朴。正中碑文一道,曰:“煊威将军陆军中将唐廷牧之墓”。其旁墓联曰:“有大勋劳于祖国,为各将领之先师。” 创学先驱晏梓芹 1904年,晏梓芹东渡日本在早稻田大学攻读蚕桑,其间结识吴玉章、熊克武,加入同盟会。1906年晏梓芹遣返回国,次年在永川县南门外捐地一块,创办蚕桑学校任校长,多次帮助革命志士成功避难。1917年,晏梓芹遵循孙中山先生实业救国方针,创办石印、轮船公司。 1933年,遵照教育救国、扶助工农方针,晏梓芹协助黄秉湘等人,捐出蚕桑学校资产,参加创办私立英井中学(永川中学前身)任董事。1941年秋,在家乡筹建景圣中学,任董事长。校名系“圣水双清”景致的“圣”、“景”二字反组而成,蕴含“师生当景仰先圣”之意。晏梓芹接纳中共青工委指派的学运领袖、中央大学毕业生王放勋,让这个年仅25岁年轻人担任学校首任校长。1949年12月,永川解放前夕,晏梓芹曾力劝时任县长弃暗投明,走和平解放之路。 “清濯缨兮圣江,醒国魂兮狮岗。景先圣兮启后进,计百年兮兴序庠。济济英才,项背相望。沐春风兮沾时雨,驱车赶里兮祖鞭扬……”这首景圣中学校歌,或许最能诠释五间这方热土的文脉传承,一代代五间人对开启民智的时代担当、振兴中华的家国情怀。 特约撰稿人 宋波 本报记者 江亚蔓 |
(原标题:有美景、出英才 五间风采令人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