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早报记者康祎庭
10月13日,随着成都红星路(北二环至南二环)道路改造工程的正式动工,作为贯通成都市南北一线的主干道又将迎来变化,但是有多少市民了解,这条路承载了成都多少记忆,曾经的“红星巷”变身为如今成都最大的主干道之一,又经历了多少风雨。
回首过去,随着成都发展,处于不同时期的“红星路”经历了一次次改造,渐渐变宽变长,最终变成连接成都南北方向的交通要道。
市民记忆
记忆最深的当属沿街的“韩包子”
60年代,家住丝绵街(今红星路四段)的李先生,曾在这里渡过了自己的学生时期。“记忆中,如今大家口中的红星路,在我们那个时候并没有这样的称呼。”李先生回忆道。
当时,红星路是由北打金街、南打金街、丝绵街和四维街四条街道组成的。“我家住在丝绵街,在当时非常热闹,街道两旁商铺林立。”直到1969年,李先生离开成都下乡插队时,这里依然保持着繁荣景象。对于李先生来说,过去的“红星路”承载着童年记忆,“记忆最深的,当属沿街往北走的‘韩包子’了!”改革开放前,成都的“韩包子”只有一家,位于南打金街(今红星路四段),是成都的著名小吃。曾几何时,走进“韩包子”吃顿包子、喝碗热鸡汤,是附近居民最大的享受。
再往北是北打金街,自北向南分为上、中、下三段,总长度不超过700米,上世纪30年代,这里是加工、经营金属制品一条街,常年响着加工金属的“叮叮当当”声。如今,这几条街巷名已经消失,代而取之的是红星路一段、二段、三段和四段。“几十年过去了,看到自己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变得越来越好,心里非常高兴。”李先生期待红星路的焕然一新。
档案记载
1981年红星路正式有了“四段”
根据成都市档案馆保存的《成都街巷志》中记载,红星路在过去曾有着不同的长度和不同的起止范围。1950年,位于今三槐树街至玉皇观街之间的“天灯巷”被更名为“红星巷”,是为红星路之始。到1954年,红星巷向北延伸至府河,命名为红星街。
1964年,红星街继续向南延伸,直到新南门大桥,成为了一条南北主干道,从此更名为“红星路”。
1966年,红星路迎来了最长的一次变化:北至八里庄,南至磨子桥。其中,从八里庄到红星路大桥为“红星北路”,从红星路大桥至新南门大桥为“红星中路”,从新南门大桥到磨子桥为“红星南路”。不过,由于红星中路太长,到1981年成都市进行地名普查时,又把红星路的起止范围限定于从红星路大桥到新南门大桥,并从北向南分为四段。
根据新的命名,原来的“红星北路”变成了“府青路”,原来的“红星南路”变成了“新南路”。而红星路也正式有了“一段、二段、三段、四段”。其中红星路四段正是由当年的南打金街、丝绵街、四维街和建国北街四条街道的基础上扩建而成。
而今天在成都具有知名度的红星路步行街则建于2003年,在红星路三段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形成了一个全长570米、宽40多米并由七大景观组成的步行街广场。
首次改造
红星路下穿建成通车
在1980年以前,红星路是成都为数不多的几条宽敞的大道之一。然而随着城市发展,红星路上的车流量逐年增加,昔日宽敞的红星路也开始显现出“疲态。
2002年,成都市政府决定对红星路进行改造。起初,有关部门的改造方案只是单纯地将红星路全线拓宽为40米。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部分商家提出第二空间的设想,比如建高架桥或地下隧道。第二空间的设想被采纳,从而有了红星路中段改造方案。
2002年6月红星路下穿隧道方案通过,同年年底改造工程开工,5个月之后,红星路跨线桥和下穿隧道正式通车,红星路一改往日模样,一度成为成都南北干道中最畅通的道路。到2013年7月31日,与春熙路步行街相连的红星路步行街正式开放。至此,一条全新的多功能街道逐步呈现在成都市民面前。
迎来新生
保留独特成都记忆
如今,“年迈”的红星路再一次迎来升级,到明年初,由平整的路面、新景观节点、简约大气的行走空间及时尚天桥所组成的红星路将全新呈现,曾经消失的街道名也会重新点缀。
从南河以北至府河段的成都老城区范围内,天灯巷、打金街、丝绵街、书院正街、塘坝街……这些承载着红星路过去城市记忆的街道名被重新点缀。新华路口、下穿隧道、时代华章广场、东升广场、督院街、滨江路社区、工商银行、磨子桥游园、川大西门、亚太广场、SOHO沸城、蓝色加勒比、创发通迅等13个节点将增殖花卉。红星路将在这次升级中将留存下久远而独特的的城市记忆。
1950年
天灯巷被更名为红星巷,是为红星路之始
1954年
红星巷向北延伸至府河,命名为红星街
1964年
红星街成为南北主干道,更名为红星路
1966年
红星路迎来最长的一次变化
1981年
红星路起止范围重新限定,并从北向南分为四段
2002年
红星路下穿隧道方案通过,同年年底改造工程开工
2003年
红星路步行街建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