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艺坛有 “四个女作家”,其中的艾霞于某天下午去找王莹诉说痴恋苦,王莹不为意,当夜,艾霞自杀身亡;王莹活着,比艾霞多活了三十多年,但最后十年生不如死,若死前仍能写文章,说不定会感慨当年当夜宁愿死去的是自己。
王莹是安徽的穷苦女孩,做过童养媳,又做过护士,十七岁加入共产党,到了上海,演话剧,拍电影,是镁光灯下的热血少女。上海的陈子善教授前两年替重印的《衣羽》写序,那是王莹的散文作品,有怀人有忆事有影评有时论,可见这位明星作家的宽广视野;王莹也写小说,例如《宝姑》,属于“社会现实主义”的批判创作,同时得到左翼作家夏衍和现代派大佬施蛰存的激赏,可见这位明星作家的细腻文笔,故上世纪三十年代 《新晚报》上已有文章说“王莹在电影上,也许还没有她在文学上的成就”。
但令王莹陷入晚年愁惨的也正是电影而非文学。
话说王莹演了 《女性的呐喊》、《铁板红泪录》、《同仇》等戏后,大红特红,登上《明星月报》的“一九三二明星之新星”榜,影评人说 “过去的女明星是杨耐梅型,现在的女明星是蝴蝶型,也许将来会有王莹型的”。树大招风,注定了日后悲剧。一九三六年,本名喻志华 (另一名字是王克洵)的王莹才二十三岁,演出夏衍名剧 《赛金花》,这出话剧,谁都想演,名戏名编名导,不红的人,一演即红;已经红的人,演了便红上加红,选角的入围者除了王莹还有蓝萍,最后,前者胜出,后者含泪回家,小报加油添醋报道两人相争,蓝萍面子尽失,咬牙切齿地说,等着吧,总有一天老娘会跟你算这笔账。
蓝萍就是后来的江青,脱下演员袍,穿上革命衣,戴上粗眼镜,头顶绿扁帽,文化大革命来了,一九六七年,江青密令把王莹抓进监牢,罪名是“三十年代黑明星”和“美国特务”,在严刑拷打下,王莹无奈认罪,但其实认不认罪都不会放你出来,但也不会杀你,江青就是希望看你下半辈子活受罪。
这一罪,一受七年,早已被折磨得半身不遂的王莹于一九七四年三月三日下午逝于狱中,尚差五天才六十一岁。死亡书送到丈夫手里,上面没写名字,只有一个犯人代号:6742。
这一天,江青也被传达了王莹死讯,她抬一下眼镜,微微冷笑,—她终于打败了赛金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