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常萍 张亚军
1
一个月“种出”百年大槐树
曲径通幽、流水人家,青石板路上承载着乡音、乡愁。北方乡村所独有的沉静、厚重,是这样一个被绿荫环抱的小村庄的灵魂所在。
张克军是太河镇政府幸福南片的片员,而永泉村正是幸福南片8个行政村之一。因此,张克军见证了《马向阳下乡记》从选定拍摄地、布置现场、影片拍摄一直到拍摄结束的全过程。
“从去年4月份就有剧组人员来选址,看了一次就‘相中’了永泉村。”张克军说,剧组在来永泉村之前,已经到过十几个地方选址,一直没找到很中意的。没想到,来到永泉村看了一次,就被这里秀美的自然美景和原汁原味的农村风貌吸引,当即拍板,就在永泉村拍摄。
“当时这部电视剧的名字是《槐树花开》,所以村子里大槐树下就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场景,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那棵看上去有上百年历史的大槐树,其实是剧组花了一个月时间‘种’出来的。”
张克军说,永泉村原本有一棵大槐树,但是早年间就已砍伐掉。那么,从哪再找一棵这样的大槐树?为此,剧组工作人员提前一个月进了村,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种树”工作。“其实就是用钢筋水泥重塑一棵大槐树。”
原来,荧屏上看上去郁郁葱葱的“古树”其实是一棵道具树。树枝、树干是钢筋、水泥做成,树叶是塑料作品,树上唯一的真品可能就是树皮了。“水泥塑成的树皮毕竟不真实,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剧组工作人员就进山找来真树皮,然后再一块一块固定到了水泥做的树干上。这样弄了一个月,终于‘种出’了一棵惟妙惟肖的大槐树。”
记者一进永泉村村口就看到了这棵大槐树,乍一看,遒劲的树干、茂密的枝叶,宛如一棵百年古树。如果不是张克军揭秘,还真的没法从外观上认出这是一棵道具树。
2
无需换装本色出演的孟大爷
76岁的孟祥海从没想到过自己也能成为“电视里的人”。
“一开始不习惯,人家就喊‘不能看镜头’,有点不会走路了。”朴实的孟祥海是为数不多不需要换服装的群众演员。由于自己平时着装朴素,剧组觉得贴近生活,每场戏只需要拿上锄头或是推上小车就能上镜。
“怪累的,有时一拍就是一天,但心里很高兴,因为能为村里出力。”参演过剧集后,孟大爷坦言,原先在电视上看电视剧没觉得啥,自己参与过才知道其中的辛苦。有时一个镜头需要拍三四次,直到过了才算结束。孟大爷说,自己的角色,多数是在表演时回应对方。“打比方从一条道上路过,人家问我‘赶集去了?’我就回句话。”
3
台词最多的摊煎饼能手
拍摄过程中,上镜最多的要属村里的刘金英。66岁的她手脚麻利,干活利索。镜头拍下了她洗衣服、推车以及跳广场舞的戏份,但最让她难忘的,则是摊煎饼。对于大多数北方乡村的主妇来说,摊煎饼可是看家本领。剧组为了能把摊煎饼的镜头拍好,特意从附近村里找来八九名农村妇女一起摊煎饼,试镜后,最终选中了刘金英和另一位大妈。
两人在摊煎饼时,情绪饱满,动作麻利熟练,拍出的画面效果好,一次通过,得到了导演的赞许。导演伸出大拇指说道:“真棒。”群众演员一般一天的报酬是三十元钱,由于当天表演得好,剧组额外奖励了刘金英五十元钱。“俺高兴不是多这五十块钱,是人家认可俺这摊煎饼的手艺。”刘金英笑着说,自己手艺好,又好客。剧组工作人员和演员有时会到家里来吃饭,她会包顿水饺给大家改善伙食。大家相处得很愉快。
“群众演员要随叫随到,虽然累但是挺高兴。”在刘金英的记忆中,自己在拍摄过程中,大概有20多句台词。“一开始有点紧张,后来发现平时咋说话就咋说话就行了。”掌握了演戏诀窍的刘金英在接下来的表演中,游刃有余。
4
行家里手建起“乡村乐团”
“剧组导演到家里来找我,让我组个乐团。”70岁的于守沧擅长二胡等各种乐器演奏。剧组上门拜访,于守沧二话没说,开始联络附近村里的乐器能手,很快,一个“乡村乐团”便组建完毕。二胡、柳琴……乐团师傅们个个身怀技艺,在电视剧的多个场景里担任了群众演员并根据场景配乐。
“我们演戏也得换衣服,有时候拍些干活的戏,鞋上还得抹点泥巴。”在于守沧看来,剧组要求严格,也很用心,让他觉得电视剧拍出来会挺好看:“讲的就是咱农村人的事儿,挺接地气儿。”
作为淄博人,在剧中除了看到原汁原味的乡土风貌,还能看到咱们淄博独具特色的鏊子摊煎饼等场景。
作者:常萍 张亚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