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级“国保”,意味着从此之后这些文物纳入了国家重点保护的范围。但是,资金匮乏仍是制约文物保护的最大瓶颈。另外,保护与开发如何双赢?依然是待解的难题。
东方今报记者 殷晓章/文图
大多“国保”都差钱儿
今年5月初,镇平县菩提寺成为第七批“国保”后,该县就开始计划从国家文物局争取200多万元的文物保护资金。
按照该县的计划,资金到位后,要对寺院古建筑等进行修缮保护;重建山门、院墙、法堂等古建筑;拆除影响菩提寺环境风貌的现代建筑,使其恢复原有的历史风貌。
和镇平县菩提寺一样,一些“国保”面临最大的难题也是资金。
焦作市道教协会会长、药王庙住持贺宗定认为,药王庙几经泯灭,几经兴衰,几易迁址,几经易名。现在,修复也好,恢复也罢,资金匮乏仍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据东方今报记者了解,从国家文物局争取文物保护经费,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要先找一家具有甲级资质的文物保护勘察设计单位做一个方案,内容包括如何做保护规划,需要多少修缮费用等。之后,经过上报和审批。
沁阳北大寺是我国中原地区建筑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伊斯兰建筑群。2006年5月26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保”单位。
由于该寺年久失修,讲堂、拜殿等建筑或脊退瓦落,或墙体崩裂。为此,沁阳市文物局特委托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设计研究中心编制了《沁阳北大寺维修设计方案》,并报国家文物局评审。2013年4月初,国家财政部划拨给沁阳北大寺保护专项经费650万元。
靠财政 僧多粥少
虽然身份一样,但是像沁阳北大寺这样,能获得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的毕竟是少数。
目前,我国“国保”的总数已经达到4295处。此次,河南169处入选,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加上前六批的189处,全省已累计达358处。
成为“国保”后,各地都在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扶持。但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从上级申请来文物保护经费。
据东方今报记者了解,2013年中央财政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达到128亿元,比2011年增加30%;其中,“国保”维修保护专项资金占41亿元。而彩塑壁画的修复保护,包括福建、广东、重庆、江苏在内的涉台文物保护,典型的近现代建筑保护,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大运河及丝绸之路的申遗,大遗址保护中的西安片区、洛阳片区等,是国家文物局拟出的今后几年需要重点投入的重大项目。
对于没有申请到国家经费的单位,是由省内自行解决经费,进行维修和保护。有的则是“国保”使用单位自筹资金,进行维修。
1932年建成的开封天主教河南总修院,是占地57亩、颇具客家围屋风格的庞大建筑群,是河南省近现代中西合璧式建筑中的典范。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的《孔雀》,就在这里拍摄。因为年久失修,部分建筑破烂不堪,看后让人心痛。
2012年1月,按照“谁使用,谁受益,谁维修”的文物保护原则,开封天主教河南总修院的管理方就自筹资金,找来施工单位,对其进行修缮。
一不留神就凌乱
新“国保”的保护刚刚起步,个别老“国保”遭遇变相开发利用的命运,或许能为其提供参照和借鉴。
一些地方政府在“国保”旁边建广场,建主题公园,建别墅等,有的甚至将经营权转让给民营企业,把公共文化资源变成了私人经营场所。
由于有关部门保护和监管的缺失,广西桂林市的靖江王陵就被当地村民开发成墓地;2007年,山西祁县乔家大院的经营权准备转让给民营企业控股经营,后被上级政府紧急叫停。
淅川县香严寺,是河南四大名刹之一,2006年成为第六批“国保”。
据媒体报道,十几年来,香严寺已被县里数次承包出去。2002年,由于承包商不负责任,一场大火将香严寺大门烧得面目全非;2003年承包该寺的另一家公司,只收门票,不加修缮;现在的承包商,承诺今年8月之前分三期投资1.2亿元,用于景区的维修和建设等,至今只完成了180万元的投资。
为了规范国有文物保护单位的经营性活动,2011年8月17日,国家文物局下文对几种经营方式明确予以禁止。具体来说,涉及的就是那些将文物保护单位作为企业资产经营的;租赁、承包、转让、抵押文物保护单位的,以营利为目的进行商业开发的等几种情况。
东方今报记者从河南省文物局了解到,针对新“国保”的保护工作,今年4月底,国家文物局也已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做好统筹规划保护维修,不断强化安全防护,推动宣传展示利用,妥善处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经济发展等关系。
“锦里模式”
淅川县政府这样做,也有自己的苦衷,香严寺属于“国保”,但同时又是旅游景区和宗教场所。由于地方政府经费紧张,无力对其进行保护和维修。因此,政府也只有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以解决资金短缺、文物保护等难题。
一些新“国保”是立牌热闹一阵后,被冷清搁置。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认为,把握好文物开发利用的“度”是其中的关键。如探索和实践文物分级保护与利用、强调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开发利用的公益性等都已经是学界和业界一直探讨的内容。
在这方面,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保”的成都武侯祠就是一个范例。
武侯祠锦里巷,是条全长仅有350米、宽约4米的仿古老街。正是这条仿古街区,被认为是成都将文化资源转化为资本的成功例证。
从2001年起,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将紧靠馆外的剩余土地加以利用,和四川一家公司联合成立文化旅游公司,筹集资金上千万元,建造“锦里民俗休闲街”。
在投资形式上,武侯祠博物馆持股40%,博物馆员工持股20%,四川这家公司持股40%。在年底结算时,武侯祠方面除了享有股东应有的收益外,联合成立的公司每年还要向武侯祠缴纳一定的管理费用。
成都武侯祠锦里巷,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经营相结合,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探寻出一条新路径,因此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首批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