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传媒杂志社、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的第四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暨中国传媒改革三十年论坛于12月19-20日在北京召开,并颁发十大传媒领军人物、十大传媒创新人物,十大传媒品牌系列等奖项。以下是“十大传媒创新人物”获奖名单:
十大传媒创新人物
(排名不分先后)
北京青年报社社长 张延平
《新周刊》执行主编 封新城
现代传播集团董事长、周末画报社社长 邵忠
南方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总裁 张惠建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总经理 王一义
网易公司CEO 丁磊
辽沈晚报社社长 徐少达
酷6网CEO 李善友
齐鲁电视台台长 闫爱华
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社长 郑强
张延平
现任职务:北京青年报社社长
个人荣誉:“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青年报刊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全国青年报十佳记者”
张延平是个会把关的媒体掌门人,更是个善于策划的新闻实践者。他的办报思路并不单纯体现在对事件的策划上,更在于对报社名牌栏目的策划和建设。如今,由他搭起的“新闻+副刊+产经”的都市报结构正在被国内众多纸媒体效仿。
张延平不但善于策划,而且长于经营。1995年,他牵头策划推出了《北京青年报》的《广厦时代》、《汽车时代》、《电脑时代》”3个周刊,把读者群扩大到这3个新兴产业,使《北京青年报》获得上述领域在北京综合类纸媒体50%以上的广告投放份额;2001年建党80周年,北青报推出的《80位共产党人的故事》报道竟成书卖了12万册;2004年,北青报成为中国内地报业直接上市的第一支股票。如今,北青传媒集团总资产已达24亿元。
张延平历任《北京青年报》记者、部门主任、副总编、总编辑,2002年任北京青年报社社长,同时兼任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封新城
现任职务:《新周刊》执行总编
成立12年的《新周刊》已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由本土传媒人创办、以本土社会资讯为主体并具备国际水准的杂志之一,“出新”是这本中国最新锐时事生活周刊的灵魂,而封新城就是这灵魂中的灵魂。
他让《新周刊》在成立最初的几年里成为了国内最活跃的批判媒体。《中国不踢球》、《砸烂电视》、《弱智的中国电视》、《不想再去的旅游胜地》等至今仍余音绕梁。而“十大感动”,、十大愤怒”、“十大不明白”、“十大不孝”等充满人性、感性的大盘点一改国内媒体冷冰冰的理性盘点面孔,为中国传媒开创了一种全新报道方式,也成就了《新周刊》无以参照的独特风格,成为期刊界的另类。
1984~1996年,封新城历任甘肃电台、广东电台新闻台记者、编辑、节目主持人和节目监制, 1995年参与创办《七天华讯》杂志,任执行主编,1996年创办并历任《新周刊》执行主编、执行副总编,现任执行总编。
邵忠
现任职务:现代传播集团董事长
他想用一个看不到的力量去影响一个看得到的社会。在不同地方,他会以不同的身份出现:在北京,他侧重文化艺术圈;在上海,他侧重时尚与跨国公司的圈子;在广州,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管理者,那里是《周末画报》的制作中心,承担大部分编辑和印刷工作;在香港,他收购了香港时尚与设计杂志的标杆《号外》。他曾任中国政府经济部门研究员,现如今,他致力于促进国内出版业的国际化之旅,他就是现代传播集团董事长邵忠。
直到现在,邵忠坚持创意要比工作、比生意更重要,并将自己精力的60%放在创意上,40%放在生意上。对创意的坚持使得《周末画报》成为时尚的意见领袖。邵忠旗下的《新视线》、《生活》也已分别成为创意者与企业家们案头的常备品。
邵忠1993年创办现代传播集团,任《现代画报》社长;1996年创办《艺术界》杂志;1998年与广东岭南美术出版社合作,革新《周末画报》;2005年创办《生活》月刊。
张惠建
现任职务: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总裁
个人荣誉:2006年度"中国十大传媒创新人物"
张惠建终于可以缓一口气了,他的蓝海战略显现出了巨大的爆发力与持久力。
在他的率领下,从2008年元月至今,广东电视台夺取广东全省收视份额的35.755%,继续位居所有电视媒体之首,超越了香港无线、亚视两个台4个频道及央视15个频道的收视份额总和,巩固了对广东“天空”的控制权。张惠建蓝海战略的核心主要可以分为新媒体战略和“走出去”战略。
新媒体战略:广东台通过组建设立在整体产业框架之上的新媒体产业群,包括手机电视、移动电视、地铁电视、IPTV、数字电视以及SP、网络视频等新媒体研发、加工制作。
“走出去”战略:2004年,广东台旗下珠江频道海外版覆盖到北美、南美、欧洲、南非等地区;2005年,与境外投资者合作,在香港开办了粤语卫星电视频道“点心卫视”,同年在马来西亚开办了“家娱电视”频道。
1978年张惠建进入广东电视台工作, 2004年1月至今,先后任广东电视台台长、党委书记,南方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裁、总裁。
王一义
现任职务: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总经理
“传媒控制资本是手段,资本壮大传媒是目的”已成为王一义的名言。面对2005年出现的中国报业首次下滑,王一义推动并实践了“一媒体一公司、两分开一本账”的改革,大力拓展多元业务,推进浙报集团通过实现从事业法人向企业法人、从单一经营向多元经营、从产品经营向资本运作、从传统媒体向多媒体融合的“四个转变”,做大做强报业集团。
王一义主张,报业集团要以主业经营为主、多元经营补充支撑;搞多元经营要依靠专业团队,寻找好项目、好合作伙伴。在以传媒主业发展为基础,以高新技术、房地产、资本运营三大重点多元产业和培育上市公司群投资策略的支撑下,2004~2006年,浙报集团营业收入、净利润均保持15%以上的增长。2007年,集团营业总收入20亿元,利润3.4 亿元。
1984年,王一义任《浙江科技报》总编辑;1999年调任浙江日报社编委委员、副总编辑;1999年至今,任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社长,并从2002年起兼任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丁磊
现任职务:网易公司首席执行官、首席架构设计师
他是耐得住寂寞的读书人,也是中国最成功的企业家之一;他既朴实无华又富于传奇。
“互联网,应该使每个人的生活都变得更加容易而又轻松,应该帮助每个人不断地超越自我,实现梦想”。故此,丁磊为自己的企业起了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名字——网易。因为他一眼看穿网络的本质——作为新兴的媒体形式,互联网最大的价值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在于每一个普通人的自我实现,在于社区群体的能量聚合。
丁磊带领着网易,一路走来。从10来个人到2500多名员工;从开发中国第一个双语电子邮件系统,到成为中国最具综合性的互联网门户之一。十一年间,始终走在中国传媒创新的最前沿。
2008年,丁磊的个人财富在与网易股价一起飙升,创富速度在中国史无前例。然而,也许更应该被传媒记忆的不是这些,而是一个年轻人对理想的执着、对事业的自信与对一切的善意和宽容。
丁磊,26岁白手起家,创办了中国最著名的门户网站之一;30岁卧薪尝胆,改变了中国互联网的游戏规则。埋首铸剑十一载,他成为了中国第一代网络精英的代表人物,成为了一个激励无数年轻人拼搏上进的成功符号。
徐少达
现任职务:辽沈晚报社社长
个人荣誉:“辽宁省报业杰出经营者”、“中国最具影响力媒体经理人100强”、“中国报业十大年度人物”、“中国十大创新传媒人物”
2008年5月,《辽沈晚报 铁岭版》的成功创办,开辟了省级都市报与地市级晚报都市报战略合作之先河,被誉为“区域内都市类报刊资源整合的成功范例”。本次合作的幕后推手是我国东北地区晚报都市报的重要领军人——徐少达。
近年来,徐少达带领《辽沈晚报》在激烈的传媒市场竞争中,逆势上扬。他提出的“一个对接”、“四个战略”和“七个转型”理念让《辽沈晚报》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建立了以《辽沈晚报》品牌为龙头,跨地区、泛媒体、全天候的都市传媒集群,实现了《辽沈晚报》从一份报纸到一个报系再到一个传媒集群的历史性跨越。
徐少达曾任辽宁日报社编辑委员会委员、社长助理、辽宁日报报业集团秘书长、大连分社社长、《半岛晨报》总编辑;2004年任辽宁日报社副社长、党委常委、辽沈晚报社社长;现任辽宁日报传媒集团党委常委、副社长,辽沈晚报社社长。
李善友
现任职务:酷6网CEO
他使酷6网凭借全、快、清三大视频特色,在国内网络视频领域独树一帜,通过UGA(用户产生广告)模式,他让酷6网成为国内最大的视频分享网站之一,他就是酷6网CEO李善友。
2006年至今,李善友领导酷6网通过参与性的广告制作、渗透性的广告传播、大众性的广告分成、热门话题,使UGA成为中国最领先的交互性广告营销平台之一。目前酷6网拥有超过6万名原创作者和100万部原创作品。
李善友曾先后在摩托罗拉公司和博士伦公司任职,2000年10月加入搜狐公司任人力资源总监,2001年10月执掌搜狐新闻中心,2002年7月晋升为副总裁并出任搜狐网总编辑,2005年9月晋升为高级副总裁,2006年6月投资创办酷6网。
闫爱华
现任职务:齐鲁电视台台长
个人荣誉:首届“山东省直十大杰出青年”
2008年9月,当闫爱华作为中国电视第一人登上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百年院庆的讲坛发表演讲时,闫爱华团队的所有付出都有了回报,作为中国地面媒体领头羊的齐鲁电视台在改革与创新上的探索已经进入世界传媒界的视野。
2001年10月,刚上任的齐鲁台台长闫爱华将现代市场4P营销理论引入电视台经营,覆盖、推广、节目、广告四个“轮子”一起转动,让齐鲁台的发展张驰有序。他带领齐鲁电视台在节目创新、广告经营、内部管理诸多方面领跑全国地面频道:全国地面频道收视率第一名,以3亿元广告年收入位列地面单频道创收全国第一。如今,《拉呱》、《开讲天下》已成为齐鲁台的原创招牌栏目并在全国开花。
2005年,当互联网从Web1.0进化到 Web2.0的时候,作为地面频道的齐鲁台也进入到了“全直播、全互动”的TV2.0时代,并被写入2007年中国广电蓝皮书。闫爱华的“直播、参与互动、嫁接式创新”成了齐鲁台有别于其他电视频道的独门秘诀。
1995起,闫爱华历任齐鲁台制片人、节目部主任,1998年任齐鲁台副台长,2001年任齐鲁台台长。
郑强
现任职务: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社长
他是一个敢想敢干敢说、从“高空”俯瞰地市报改革的传媒人。他倡导只有建立全媒体数字复合出版流程,才能实现地市报自我转型,最终实现突围;他认为地市报自我转型,须逐步从“报纸社”转型成为“报道社”,从“营销报纸”转型为“营销内容”。
在郑强的带领下,2007年10月,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正式启动“全媒体数字复合出版系统”的研发并于2008年正式上线运行。这标志着传媒产业实现了用户管理、内容管理、线索管理、选题管理、任务管理和数据库管理的统一。目前,固然全媒体的运作方式、生产流程及各种运营平台的探索还有待时间检验,但这个过程所揭示的战略意义不容置疑:传统报业要想扭转目前的被动局面,必须改变现有以纸媒为中心的布局,借助新技术、新介质、新渠道,从报纸产业向内容产业转变。在这一意义上,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的探索之路发人深思。
1995年,郑强由莱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任上调烟台日报社工作至今,历任烟台日报社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烟台日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2005年9月任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社长、总编辑。(《传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