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30日波士顿咨询(BCG)举行的《AI工作新纪元》媒体分享会上,一份覆盖亚太地区4500名员工的调研揭示出一个尖锐的矛盾:中国员工以87%的AI使用率领先亚太,但仅有18%的一线员工获得了管理层的明确使用指导。在AI浪潮中,中国企业正面临“基层热情”与“顶层设计”脱节的治理挑战。
目前,企业中AI高使用率与低指导率并存。BCG调研数据显示,中国市场的AI采用率大幅领先于亚太地区(78%)和全球(72%)的平均水平。其中,一线员工使用率高达81%,展现出强大的自下而上创新活力。
然而,与高涨的使用热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管支持的显著缺失。BCG数据显示,亚太地区仅31%的一线员工感受到高管支持,而中国区这一比例更是低至18%。
“员工只能去揣测,我用AI到底会不会挨骂?”BCG董事总经理、BCG X中国区负责人吴学霖向网易财经表示,他指出,这种支持缺位并非源于高管反对AI,而更多是由于“没有正面去传达”,导致员工在“无明确支持即不支持”的揣测中自行其是。
实际上,高使用率并未自动转化为企业层面的生产力革命。BCG董事总经理、BCG X AI亚太区负责人魏杰鸿(Jeff Walters)指出,亚太企业将AI预算用于“重塑”和“创新”的比例仅为57%,远低于全球领先企业的70%。这意味着,大部分企业仍停留在工具“部署”的初级阶段,未能触及核心业务流程的重塑。
如何打通AI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吴学霖向网易财经分享了一个来自其项目的案例。“最困难的往往不是系统本身,不是算法本身。”他以AI定价为例解释道,除了友好的用户界面,企业更需要配套的流程改造与激励机制。
“例如,我们如何让前线销售的同事愿意接受AI给出的指导价?”吴学霖透露,这需要设计一套度量方法,将成交价与AI目标价的差异作为绩效评估的输入,并配套相应的激励。“销售同事不需要知道这是AI,他只需要知道有一个相对合理的努力方向。这些事情方方面面都做起来,才能有效推动变革。”
面对AI带来的组织变革,新的岗位正在孕育。吴学霖向网易财经透露,预测未来18个月内,最可能普遍出现的新角色是充当业务与AI之间桥梁的“翻译官”。
“我们现在看到,比较多的是现有的这些岗位,需要一些AI的技能。”吴学霖表示,“比如供应链的同事,他可能本来自己做分析、做报表,现在有AI智能体在帮他做,他就要知道怎么去做调整。”其明确指出,这类岗位的核心就是“跟AI做翻译”,或是在业务中直接包含AI能力。
此外,BCG报告也警示了“影子AI”带来的治理风险。数据显示,高达58% 的员工会在企业未批准的情况下自行使用AI工具,这给企业数据安全与合规带来了严峻挑战。
魏杰鸿强调,成功的AI转型遵循“10-20-70”法则:10%在于算法,20%在于技术基础,70%则在于人员和组织的变革。中国企业在拥有高普及率的良好起点上,能否补上那至关重要的“70%”,将是决定其能否将AI从提升效率的工具,升级为驱动增长核心引擎的关键。
(郑皓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