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寸土寸金的江汉路上,曾经无限辉煌的璇宫饭店一睡就是6年。这是写满辉煌记忆的百年老店,文脉深蕴的古典欧式建筑,勾勒出江汉路上一道最美天际线。
久负盛名的璇宫饭店,其声息在6年前戛然而止,进而一步步沦为步行街上最大的“废楼”,8400平米的建筑体“沉睡不醒”。
10年的合资历程,璇宫饭店一路跌跌撞撞,盘活一波三折,合资、改制、改建,在利益纷争中一道道扎成死结,一次次错失改革的黄金窗口期。
在江汉一路57号这幢昔日豪府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
废弃危楼置身繁华江汉路
12月的冬日里,江汉路步行街喧闹依旧,璇宫饭店的大门尘封已久。
穿过璇宫饭店背后的小巷,在堆放杂物的角落,记者推开一扇用铁丝固定的简易木门,钻进曾接待无数名流的璇宫饭店。
眼前的一切让人惊愕。
璇宫里一片狼藉,伤痕累累。酒店内四处可见折断的墙壁、裸露的钢筋,楼梯已被全部拆除,抬头望去,顶楼的房顶也被拆掉,完全暴露于天日之下,不避风雨,脚下四处漫溢的积水浸泡着墙体,苔藓丛丛,斑驳扎眼。
唯一能够唤起记忆的,是酒店墙壁上残存的那张着名旧照片,画面定格的是抗战时期的中美军事调解小组——周恩来、张治中、马歇尔,当时军调小组的办公地点就在璇宫。
目前,璇宫酒店只剩下一个留守人员雷学军。他对记者称,这一历史名店,因为常年累月的荒废,已经变成危楼。“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回去过。”在璇宫饭店工作了30年的老员工黄杰,从2009年正式离开饭店后就再也没回来过。
从记者口中得知饭店现状,黄杰沉默了片刻,“变成那个样子了啊”。他曾是璇宫客房部经理,“关门之前订房率每天都保持在50%的水平。”他实在想不通,璇宫怎么就走到了今天这个地步。
曾是武汉硬件最好的酒店
“我在璇宫工作的30年间,几乎每天都能见到中外名人。”黄杰对记者说。璇宫犹如一个巨大磁场,在武汉曾是一个极具魅力的舞台。
时钟拨回1931年,璇宫饭店建成营业,这幢由英国景明洋行设计的建筑,欧陆之风浓郁扑面,轰动亚洲建筑界。80多个春秋,璇宫成为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见证,毛泽东、金日成、蒙哥马利等数百位中外名人先后下榻于此。
而在市场经济改革的浪潮中,璇宫又是武汉老牌名酒店风雨兴衰的缩影。
湖北省海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陈怀清,亲历了湖北酒店业改革历程,他对璇宫饭店感慨颇多。
上个世纪80年代,璇宫饭店、晴川饭店、江汉饭店和胜利饭店,是拥有外事接待资格的四大名店。“在改革开放初期,璇宫饭店分到的外宾接待业务非常多,甚至超过饭店接待能力,生意好到一房难求。”陈怀清介绍。
与经营规模同步提升的,是璇宫的硬件条件。
1988年,璇宫饭店拿出1000多万元巨资,全面翻新饭店。94间客房全部铺了地毯,中央空调、彩电、闭路电视系统等当年罕见的高档货,成为饭店客房的标配,连卫生间的马桶都换成了进口的。
璇宫饭店前任总经理邢国丽介绍,饭店还特设英式酒吧厅、日本风格咖啡厅、法式和意大利式西餐厅,璇宫饭店硬件设施堪称当时武汉酒店业的最高水平。“这是璇宫饭店一个千载难逢的改革窗口,当时有不少企业寻求联营合作。”陈怀清至今仍非常遗憾。
产权错位丧失十年良机
但这1000多万元的“硬件资产”,璇宫只吃了5年。
上个世纪90年代,璇宫饭店从事业单位脱钩转企后,失去了外事接待的政策扶持,客源大量流失。同时武汉高档酒店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与之相比,老国企璇宫饭店管理落后,服务质量也被甩开一大截,开始由盛转衰。“你不主动转制,市场会倒逼着你转。慢慢地,竞争优势丧失殆尽。”陈怀清对记者称。
1993年,璇宫饭店出现亏损,设施老化问题也开始出现。“设备得改造,但是没有钱,要改制转变职工身份,也没有钱,最后才想到合资。”陈怀清对记者称。
然而,产权和经营权分离的问题,如同改革路上的拦路虎,将投资者一次次吓退。
时任省国有资产管理局副局长王文涵说,璇宫饭店的房产权和经营权,在1958年前是重合的,以后资产移交过程中出现了“两张皮”的问题,璇宫饭店的房产一直由武汉市直属房地产公司管理,璇宫饭店反而成了承租方,需每年向该公司缴纳租金。
产权不到位,经营权被悬空,企业的发展机遇一失再失。邢国丽对记者称,饭店无力吸纳投资,“这一拖就是10年,有多少企业经得起10年的等待。”
300万债权难倒金字招牌
等到2003年,武汉市房地局终于松了口,同意以800万元的价格出售璇宫饭店房产证,困扰璇宫饭店几十年的产权问题终于有了解决办法。然而,此时的璇宫饭店已资不抵债,根本拿不出这笔钱。
陈怀清介绍,当时璇宫饭店有3000万元的银行贷款无法偿还。经过协商,债权人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同意以不到300万元的国企优惠价将债权出售。
可是,璇宫饭店这时连300万元都拿不出来。
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这时,破产或许是最佳的选择。然而,璇宫选择了“合资”式债务重组,以解决债务为目标的合资,给璇宫带来太多遗憾。
这时候,合涌源公司出现了。
“当时是我们财务部的一个经理在北京开会时认识了林大蔍,就将他引荐给当时的管理者。”黄杰称。
林大蔍是祖籍福建的美籍华人,是上海合涌源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2007年,合涌源与省海外签订合资协议,入主璇宫饭店。陈怀清说,“合涌源做了两件事,一件用300万买下了璇宫饭店的债权,一件出钱帮助璇宫饭店把房产证收回。”
合涌源获得的,是璇宫饭店的控股权。“不到3000万,璇宫饭店就给他了。”说起当年璇宫饭店产权的转让,已经退休的陈怀清直呼可惜。
协议签订的同年12月25日,璇宫关门停业“休克”改制,200多号璇宫员工几乎全部下岗。
股东矛盾梗阻二次救赎
关门停摆期间,纠纷不断,被买断的员工,甚至在公司领导汽车上安装跟踪器。
2009年,璇宫饭店合资公司终于成立,新的转机显现。“公司一成立,第一件事就是启动饭店的改造工作。”邢国丽介绍,最初的改造计划是对璇宫饭店实施整体改造,引入新的运营机制,将璇宫饭店打造成江汉路商圈的高档商务酒店。根据计划,改造工程2010年初就可以结束,饭店重新开业指日可待。“经过改造,饭店的级别定位也将从三星升为四星。”
然而,这个美好的计划却因股东之间的矛盾而流产,5000万元改造资金是矛盾的焦点。
停业两年无营业收入,在国有股股东省海外旅游集团总经理付汉桥看来,这个时候要省海外追加资金,按照一个自己并未参与决策的方案去改造,“不可能”。“合涌源是绝对控股,所有事情都是由他来定的,我们的意见不受尊重。”付汉桥称,即使参加股东大会,省海外也无法左右合涌源的决定。“之前一直停着没改造,你现在想搞这搞那,我们赔不起。”
在意见无法调和的情况下,省海外提出转让股权,完全退出璇宫饭店。“合涌源愿意我们就转给他,不愿意我们就转给第三方。”付汉桥说。
最终,合涌源公司又以1260万元收购了20%的股权。
从改造陷入僵局到收购完成,璇宫饭店的改造计划又停滞近三年,璇宫饭店再一次失去自我救赎的机会。
利益权衡下的经营权转租
从2003年参股,到取得璇宫100%的产权,合涌源花了九年时间。
然而,在消除了产权纠葛、股东分歧后,合涌源不仅没有对璇宫进行改造升级,还放弃了直接经营。
璇宫为何遭弃?
早在2009年,经备案的评估报告显示:武汉璇宫饭店有限公司总资产为7847.03万元,总负债为1542.00万元,净资产为6305.03万元。对于合涌源来说,当年决定出资收购时,璇宫饭店本身的价值远不如其所在地块江汉路的地价。
还有一个事件值得关注:2011年,璇宫饭店被列入市级文保单位。如此一来,拆除这栋老建筑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即使改变原有的酒店业态,也需要经过层层审批,困难重重。
对于合涌源来说,饭店改造需要追加大量的资金,在商务酒店呈井喷式增长的江汉路商圈,没有必要再延续璇宫的酒店业态。此外,老建筑的维护还需要大量资金。这种情况下,合涌源选择放弃改造。
“在寸土寸金的江汉路,合涌源只收租金都是稳赚的。”从陈怀清的话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就在这个年头,合涌源将璇宫转租给了武汉宝发新璇宫商场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发公司)。
改造拆除暴露疑点重重
今年5月,在宝发公司手中,璇宫饭店经历了近6年来最大的一次拆除工作,饭店后面的三栋附楼被拆除。
宝发公司董事长郑小泠告诉记者,璇宫饭店的附楼,经相关部门鉴定属于危楼。附楼拆除后,将建新的大楼,并与主体老建筑连接起来。目前,重建申请已经递交武汉市规划局。
然而,江汉区房管局安全鉴定站的工作人员刘元对记者称:“我们当时给的鉴定结果是C级局部危楼,建议修复不拆除。而且被拆的三栋附楼中,宝发公司只申请鉴定了一栋。”
花楼水塔街道办事处城管驻街执法队队长李建国告诉记者,璇宫的拆迁需拿到安全鉴定部门D级危房的凭证,在区、市规划局报备通过才能拆除。“拆的时候没有通过审批,现在想要建,哪个部门都不敢轻易批。”李建国透露,除了附楼拆除未经审批,宝发公司还对列入文保范围的饭店主体进行了局部拆除。“他们把顶层的钢架已经拆了,楼顶的盖子也揭了,拆除面积约900平方米”。
如今,为了防止宝发公司在未批先拆之后私自动建,江汉区政府已派人长期盯守璇宫。
毁灭式重生与未知的结局
“玛莎百货、横店影视城即将入驻”,璇宫饭店门前是这样的广告宣传。
未来,作为全新的商业综合体,璇宫饭店将和中百一起拔高江汉路商圈的消费水平。郑小泠如此描述璇宫的未来。“本来打算保留一层做有特色的商务酒店,但是酒店不招人气。”郑小泠介绍,因为江汉路交通不便,改造成高端酒店的计划并不在璇宫饭店考虑之列。“我们的方案今年5月份就提交到市规划局了。”让郑小泠意想不到的是,这份方案在规划局躺了半年,直到最近市规划局才给出回应。
市规划局相关部门表示,在征得市文化局、房管部门以及江汉区政府意见的情况下,同意饭店附楼按照“三原”的原则进行重建。
市文化局文保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接到规划部门的征求意见函后,他们还需要实地考察后才能决定是否可以原址重建,不一定能批。
更让璇宫的重生之路扑朔迷离的是,郑小泠曾告诉记者,将引进玛莎百货在璇宫建2000平米的华中地区最大旗舰店。但记者就此事向玛莎百货中国总部求证,对方回应称,没有与宝发公司签订任何协议,而且近两年在武汉地区没有投资计划。
如今璇宫的重生之路,面临太多变数,最终将是一场怎样的结局,82年的老店期盼一个答案。
“一卖了之”后的痛定思痛
“现在酒店完全搞没了,很可惜。”谈及璇宫饭店的新改造计划,陈怀清认为,保留酒店业态不是不可能。
“现在产权已经在别人手里,说什么都没意义了。”提及璇宫饭店的未来,陈怀清略显失落。
“现在回过头来痛定思痛的话,就是国企没有善始善终,把这个极好的资产保留下来。”陈怀清表示,当年引进外资的初衷,“就是为了保住这个老品牌”。
国企改制是必然的,但引进外资并不是唯一的方法,这是陈怀清的观点。回顾当时璇宫饭店的改制过程,陈怀清认为“企业转变性质,职工转变身份。这是改制的根本。”“改制有很多种出路,不一定要走卖这条路。”陈怀清亲历了璇宫、胜利和晴川三家饭店改制的全过程,三家饭店走的都是合资、转让股份的路。“股份都转出去了,一卖了之,品牌也保不住了。”现在再看璇宫饭店改制时的经营困局,陈怀清提出若干解决的可能。“引进外资然后合作经营,或者自己来经营都可以。”而璇宫的实际情况是,引进外资时,未考虑到企业的长远经营。“国企没有善始善终。”陈怀清认为,虽然璇宫饭店的招牌还保留着,但抛弃了传统的酒店业态后,品牌已经名存实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