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年的
在股东投票现场,很多人等着投票结果。投票结果出来了:93.44%。三一重工股改高度成功!这是当年资本市场的最大的事件,也是将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有深远影响的事件。三一重工将以“全流通第一股”之名载入资本市场发展史。
三一重工,不仅敢于踏入民营企业向来不敢轻易涉足的机械工程行业并获得巨大成功,而且在资本市场上也成为高手。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对股东负责、对市场负责。2005年,是市场经济的顶峰年份之一。2005年,到处都在谈论民营企业创造的众多奇迹。2005年,光荣属于民营企业。
敢于进军机械重工行业的小城民企
1989年6月,梁稳根、唐修国、毛中吾和袁金华等四人于1989年6月筹资创立的湖南省涟源市焊接材料厂。这在当年的中国,只是众多的创业故事中的一个,谁也不会想到这个企业最后会发展成一个大型民营重工企业。“焊接”和“重型机械”之间,不能说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要从一个焊接企业跨越到重工企业,中间还是需要不小的想象空间。但是在那个年代,民营企业具有把想象空间填充成现实的功力。
几个创业者早年也经过许多磕磕碰碰。低潮阶段,他们去贩过羊。但是就在他们以为这单生意能帮助他们摆脱困境时,却有消息传来:羊肉要跌价了。他们赶紧把羊卖掉,庆幸没有遭遇灭顶之灾。后来,几经曲折,他们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1991年9月,这个焊接材料厂更名为湖南省三一集团有限公司。“三一”的意思是: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三一显现出了立大志、做大事的气象。
1994年,后来成为三一重工总裁的向文波向梁稳根提出:进军大城市——长沙;进军机械工程行业。梁稳根同意了向文波的建议。
进军重工行业,这对涟源小城的民营企业来说,是需要魄力的。毕竟,当时敢于进军资本密集型的重工行业的民营企业很少见。但是三一重工拿出了魄力。
这一进去,就走出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国有重工企业虽然实力雄厚,但是在营销上非常死板。这就给三一重工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三一重工由此快速发展,并于2003年7月在上交所成功上市。
艰难股改 载入资本市场史册
2005年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改革开始启动,股权分置改革成为当年多有人热议的话题。
三一重工是2005年股改开始时国内上市公司中第一个股改的企业,当时参与股改的三一副总裁赵想章谈到此事时,仍然用“困难重重”来形容当时股改的工作状态。赵想章说,反对之声不绝于耳,“当时我们在推出股改方案时遭到了全国机构、中小投资者和社会舆论的普通反对。”一位当时三一股改的保荐人代表回忆称,“光初稿就写了几十版,迄今为止股权分置改革的所有方案和思路,都体现在我们原来的策划里面。” 当时中国股市正处于慢慢熊途,看不到边际的股民悲观情绪蔓延,当时流行的一句话是,“远离毒品远离股市。”
但三一的股改还是像推土机犁平土地一样在按步骤前行,赵想章说,“我们坚信资本市场在中国的发展必须要是完善的,而且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于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绝对会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这次股权分置改革是对于资本市场的再造,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革命。”赵称股改是完善中国股市的“革命”。
“当中国证监会把首批试点股权分置担子交给我们的时候,我们想,作为股权分置的第一兵,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随后来自流通股股东的反对声不绝于耳,三一重工当时是摸着石头过河,不知道到底市场会有什么反应,随后
事件的罗列似乎十分简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三一重工管理层付出了大量的精力。他们到各大网站路演,到MBA大讲堂做说明,到各大证券机构和投资交流,拜访机构投资者,他说当时调动了全公司所有的力量。
由此中国股市的股改大幕被轰轰烈烈的拉开,作为尖兵的三一重工在中国资本市场历史中写下壮丽一笔。
2008年随着平安浦发行的再融资,股市出现暴跌信号,此后中国股市一路下探到1600点左右,被称为股市上涨功臣的股权分置改革,被众多股民打入地狱。大小非成为市场上涨的杀手。这个时候,第一个尝螃蟹的三一,又迎来了大小非解禁的关键时刻。2008年6月三一副总何真临做客网易,他说三一大股东承诺所持股份再自锁两年。
在谈到三一对股改的评价时,赵想章认为,“其实中国资本市场通过这次改革以后,某种意义上来讲和国际基本接轨了,但还存在一些或多或少的问题,比如一些历史遗留的小问题,但整体来讲,最大的矛盾已经解决了。”
他举出的例证是,即使全球经济危机,中国资本市场也很快走出了经济危机的阴影,这些都是在股权分置改革后才取得的好成绩。
进一步展望,他认为,现在中国资本市场又推出了创业板,未来还可能推出融资融券等很多新的内容,让整个资本市场的功能和工具都完善起来,这对于中国经济的推动力量是绝对不可低估的。
高管、员工共体时艰
2008年,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让三一重工也感到了一丝寒意。虽然三一重工并没有受到非常致命的影响,但是,上上下下的危机感都被激发出来了。
外界对此议论纷纷。高管降薪,究竟是做秀还是真心?降薪对企业状况真的会有帮助吗?对此,三一重工的高管说,降薪只是为了增强企业高管的危机感。三一重工不缺这点钱。
与此同时,三一重工的一些普通员工也主动提出了降薪申请。老员工雷东风是第一个提出的。雷东风原来是国有企业的工人,到三一重工以后,凭着技术实力很快被提为工程师。他认为,这在国有企业死板的体制下是不可想象的。三一重工灵活务实的制度也让员工对它产生了感情。雷东风说,公司当然不在乎员工的这点工资,但是这也是员工愿意与公司共渡危机的一种心意。三一重工的待遇一向不错,老员工少领几个月工资也没什么。不过三一重工拒绝了员工的降薪申请。
经营低潮很快过去了。中国政府推出了4万亿救助经济的计划,这些钱大都投向了铁路、公路、基建等项目,这给三一重工提供了大展身手的机会。在三一重工的大楼里,“投身三一事业,向千亿目标进发”的标语挂起来了,三一重工雄心勃勃,一片红火。下一个时代,仍然光荣属于民营企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