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酒香 > 正文

肚松咪酒:中国的食辣史和饮酒史有没有交叉

0
分享至

     肚松近来读到一篇关于《中国食辣史》的书评,书中提到中国人正在渐渐戒掉“重口味”,而在作者眼中,“重口味”特指辣味,由此引出中国食辣史的变化。文中所分析的中国辣味源自辣椒,而辣椒是400年前从南美洲远渡而来,由东南沿海登陆,继而沿内陆河溯流而上进入内地。那么辣椒究竟是怎么风靡起来的,文章援引书中分析认为,辣椒最初仅是作为观赏,因为粮食短缺而成为牺牲副食而保障主食,把辣椒作为重味道的调味副食来佐餐。所以,最初辣味一度被打上“穷人”的烙印。然而改革开放以后,辣椒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移民迁徙,而通过饮食蔓延至全国各地。在此过程中,原来差异巨大的地域性口味被迅速统一,甚至不吃辣成为一种社交绝症。不过,作者此处所谓的社交,是将辣椒和酒等同起来,认为共同吃辣隐喻着“我愿意与你一同忍耐痛苦”。然而现在人们正在戒掉这种“重口味”,因为人老了以后开始注重养生,慢慢减少吃辣,而只有20岁到40岁之间的人依然在坚持。吃辣味何以成为一种“重口味”的痛楚?作者的分析也颇有科学道理,人的舌头能感受到的味觉是酸、甜、苦、咸四种,没有辣,而辣是一种味蕾的痛觉。

     确实,辣是一种味蕾的痛觉,更准确的说法是一种刺激感。但人的舌头能感受到的味道,依然是五种,即酸、甜、苦、咸、鲜。根据书评窥见《中国食辣史》的资料及观点,肚松认为其有一定的精读价值,但同时也有些个人的不同观点。

     首先,我们从辣椒一词的本义来分析,辣味或在辣椒进入中国之前已经存在,只是并不流行,而辣椒进入中国以后,是在中国饮食文化的语境下快速融入的。

     辣和椒,在中国文字史上本是各自存在的。

     辣,《广雅》说是“辛也”,《通俗文》解释说,“辛甚曰辣”,《声类》又说,江南曰辣,中国曰辛。姜、蒜、韭等很早就成为中国的副食,他们的味道也是以辛辣为特点,所以辣味在辣椒进入中国之前,其实已经存在。不过,辛辣食材最早除了调味,还是食药两用的药材,性味不同,用处也各不相同。譬如姜,《说文解字》就说它是“御湿之菜”,多为湿冷之地的人喜爱。这个,我们后面还会讲到。

     椒,是一种中国古老的香料。《诗经·周颂》有“有椒其馨”,《楚辞》有“奠桂酒兮椒浆”,《汉官仪》记载皇后以椒涂壁,故而白居易《长恨歌》以“椒房阿监青娥老”来形容唐玄宗寂寞冷清的太上皇生活。椒,性温,其植物形状与茱萸相似。

     今天的辣椒,果实形似茱萸,而味道辛辣,符合“辛辣的椒”这样一个“定语+主语”的名词构造。所以,辣椒是外来物种,但它却很好地承接了中国人对辛辣味道的需要,并在中国饮食文化的语境中,为人们所广泛使用。所以,我们不必纠结其来自何处,也不妨碍其作为中餐烹饪主要味料之一的地位。

     其次,辣椒在中国的流行,重口味或是其原因之一,但从根本上讲,是人体适应生态环境的需要使然。

     酸、甜、苦、咸、鲜,五味各有不同,排列组合又分出若干的味道来。但无论何种味道,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都是以中和为美,而过酸、过甜、过苦、过咸、过鲜,都属于重口味的表现。而辣所代表的重口味,当时辛辣食材给人的味蕾所带来的强烈刺激感受。现在人们逐渐戒掉重口味,也包括过咸、过甜、过咸、过酸,而在物质生活日渐优渥的条件下,越来越注重滋味的中和之美。

     尽管全国各地大都种植和食用辣椒,但各地辣椒的性味不尽相同,各地人对于辣椒的偏爱程度也各不相同。譬如俗语说,四川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川黔湘一带的人爱吃辣椒是出了名的。他们为什么会偏爱辣椒?肚松不认为这是“重口味”下饭的必要选择,而是当地人适应湿气重的生态环境的身体需要。食用辛辣食材能排除体内的湿气和寒气,这是中国饮食文化养生理念中固有的传统认知,前面已经说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的味蕾偏好,其实也隐藏着人体适应自然环境的生态密码。四川、贵州和湖南等地崇山峻岭、河流纵横,而空气流动较少,人们在春秋冬季多受湿寒之气,喜欢吃辣是情理之中。其实不只四川、贵州、湖南,中国南方相似地理环境的湖北、江西等地,人们也多喜爱吃辣。

     有意思的是,爱吃辣椒的地方,也多善酿白酒,大抵因为白酒和辛辣食材一样,既能御寒,又能祛除湿气,这也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密码。只不过各地的辣味不同,酒的风味也不同,当辣味与白酒相遇,又能激荡出更多奇妙无比的味蕾体验来。

     《中国食辣史》把辣作为一种痛觉,而不是一种味蕾刺激所带来的感官滋味,继而把辣味和白酒等同于社交工具,是不是一种广东人的误解,肚松认为是需要商榷的。

     不过,辣椒的辣味和白酒的辣味各不相同。就像葱、姜、蒜、韭等辣味跟辣椒各不相同一样,白酒的辣味和黄酒、葡萄酒、洋酒等辣味也各不相同,它们虽然都对人的味蕾产生刺激感,但因为性味各异,所产生的具体的感官滋味,也是各不相同的。

     酒中的辣味,多与酒中的部分微量物质有关,而这些物质在酒的陈储过程中会自然挥发,因而陈年老酒一般口感会较新酒柔顺舒适。而酿酒的科研人员和酿造技师也可以通过优化工艺流程,使这些物质在自然发酵、蒸馏取酒和自然陈储的过程中,尽量减少产出。

     而辣椒的辣味,则是其不可泯灭的灵魂所在。不仅如此,湖南、贵州等地还通过发酵的方式,使辣中带酸,酸中有辣,酸辣浑然,辣浓味厚,此种方法制成的辣味,与酒的发酵自然生香,则是同属一理。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普京:俄愿就乌克兰问题基于商定条件和当前现实进行谈判

普京:俄愿就乌克兰问题基于商定条件和当前现实进行谈判

新华社
2024-06-08 01:20:03
7个观众,首日票房仅266元,2024年端午档最惨新片诞生了

7个观众,首日票房仅266元,2024年端午档最惨新片诞生了

靠谱电影君
2024-06-08 22:17:12
71岁“天赐妈”疑脑梗复发,全程昏迷?儿子去世只留黄老一人照顾

71岁“天赐妈”疑脑梗复发,全程昏迷?儿子去世只留黄老一人照顾

文雅笔墨
2024-06-07 12:19:44
越南翻天逆转!中国得到两大信息,恐怕它再也没有机会了……

越南翻天逆转!中国得到两大信息,恐怕它再也没有机会了……

占豪
2024-06-08 03:50:59
惊讶和诧异写满脸上!德国专业媒体如何看比亚迪第五代DM技术的?

惊讶和诧异写满脸上!德国专业媒体如何看比亚迪第五代DM技术的?

二师兄玩车
2024-06-07 08:39:18
收视率下降!NBA总决赛关注度暴跌,远逊热火掘金,被指没悬念

收视率下降!NBA总决赛关注度暴跌,远逊热火掘金,被指没悬念

天涯沦落人
2024-06-08 08:58:26
年少不懂陈独秀,如今方知真名士

年少不懂陈独秀,如今方知真名士

诗词中国
2024-06-01 18:53:54
两性科普:男生的丁丁为什么那么臭啊?

两性科普:男生的丁丁为什么那么臭啊?

喜马拉雅主播暮霭
2024-06-08 11:39:16
女子称在地铁上遭一名大叔凝视:一直盯着我看,目不转睛地看…

女子称在地铁上遭一名大叔凝视:一直盯着我看,目不转睛地看…

火山诗话
2024-06-08 12:48:58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9位女医生,医者仁心,温暖人心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9位女医生,医者仁心,温暖人心

计算机背后的技术
2024-06-08 17:56:53
我敢打赌,中国90%的家庭拿不出来10万块,5万块都不一定能拿出来

我敢打赌,中国90%的家庭拿不出来10万块,5万块都不一定能拿出来

苏曼文史
2024-06-08 15:43:47
“新型啃老”正在蔓延:孩子不工作也不伸手要钱,3000块对付一年

“新型啃老”正在蔓延:孩子不工作也不伸手要钱,3000块对付一年

红丽说教育
2024-06-07 15:16:50
癌细胞不怕葱姜蒜,更不怕海鲜,真正怕的是这4样

癌细胞不怕葱姜蒜,更不怕海鲜,真正怕的是这4样

爱和健康伴你行
2024-06-07 18:52:21
近期中国的2大战略级突破!

近期中国的2大战略级突破!

种花岛
2024-06-08 10:16:21
一个75,一个79,这两个老戏骨一出场,我就知道庆余年编剧没骗人

一个75,一个79,这两个老戏骨一出场,我就知道庆余年编剧没骗人

小夏深度娱说
2024-06-07 20:41:07
意难平!如果郑智没有去“越俎代庖”,或许中国男足早就晋级了!

意难平!如果郑智没有去“越俎代庖”,或许中国男足早就晋级了!

第一人
2024-06-08 13:50:28
101岁杨振宁月工资惊人!凭什么?回国养老,却把青春奉献给别国

101岁杨振宁月工资惊人!凭什么?回国养老,却把青春奉献给别国

华人星光
2024-05-26 17:24:36
密密麻麻,杭州医生被眼前一幕惊到!几天后又接诊一例,都和这个网红减肥法有关

密密麻麻,杭州医生被眼前一幕惊到!几天后又接诊一例,都和这个网红减肥法有关

都市快报橙柿互动
2024-06-08 08:38:39
都快被打没了,为何全世界都不帮忙为什么没有大国军援巴勒斯坦?

都快被打没了,为何全世界都不帮忙为什么没有大国军援巴勒斯坦?

十三级台阶
2024-06-07 21:22:19
长江武汉段发现多条鳄鱼,疑为人工饲养的暹罗鳄,相关部门正在处置

长江武汉段发现多条鳄鱼,疑为人工饲养的暹罗鳄,相关部门正在处置

上游新闻
2024-06-07 17:14:15
2024-06-08 23:24:49

头条要闻

洪森提醒外媒:停止将柬卷入抗衡中国的地缘政治博弈

头条要闻

洪森提醒外媒:停止将柬卷入抗衡中国的地缘政治博弈

体育要闻

39岁巴西足球传奇回归 近6万人见证

娱乐要闻

汤唯抵达巴黎将担任奥运火炬手

财经要闻

重磅详解:为什么美国经济还没有衰退?

科技要闻

今年数学到底有多难?大模型:我也不太会

汽车要闻

上汽大通大家9售26.99万起 综合续航1300km+

态度原创

手机
健康
旅游
家居
公开课

手机要闻

iPhone16系列到底有多少变化?汇总之后,基本清晰了!

晚餐不吃or吃七分饱,哪种更减肥?

旅游要闻

广州长隆野生动物世界推出“粽子”盛宴

家居要闻

柔和婉转 让阳光洒满空间

公开课

近视只是视力差?小心并发症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