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娱乐5月18日报道(钰清/文)土耳其导演努里·比格·锡兰一直都是世界各大电影节的常客。1997年,他以首部剧情片《小镇》(Koza)获得了包括1998年柏林国际电影节卡利加里电影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奖、评审团特别奖等奖项。2002年的第三部剧情长片《远方》(Uzak)获得包括戛纳影展评审团大奖及戛纳影展最佳男主角奖在内的多项大奖。从他的第四部电影《适合分手的天气》(İklimler)开始,锡兰则开始更加专注自己电影的导演和摄影。2008年,他以《三只猴子》(Üç Maymun)赢得当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这部影片还是第一部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土耳其语电影。第六部电影《安纳托利亚故事》(Bir Zamanlar Anadolu'da)在2011年第二次赢得戛纳影展评审团大奖,也被选为土耳其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代表。出色的履历让锡兰成为戛纳青睐欣赏的电影导演,也被媒体认为是今年金棕榈的热门候选。导演在参加戛纳首映步入卢米埃尔电影大厅时,完全享受到了巨星待遇:现场观众纷纷起立鼓掌,热烈的掌声和崇拜的目光都体现了观众对这位艺术导演的热爱和支持。
《冬眠》这部长达三个多小时的电影,基本保持了锡兰一直以来的电影风格和拍摄水准。无可挑剔的摄影,行云流水的掌镜,安纳托利亚高原赋予了锡兰无尽的灵感,而土耳其的风景在锡兰的远景镜头里则显得壮阔静穆而美好。人物线索亦不复杂,近景特写恰到好处地把握了人物情绪的微妙变化。安静而深厚有力的镜头贯彻电影的始终,体现了大师对影像的严格要求和精细讲究,也是摄影出身的锡兰最擅长最有魅力的独到之处。相较于影像的宁静肃穆和深沉有力,《冬眠》大概是锡兰最“话唠”的一部电影。大段大段的台词在演员一镜到底的演绎里一句句敲打着观者的心灵。角色们滔滔不绝地讨论调侃着人生、戏剧、哲学等深刻的话题,然而话说得越多,却越能让人察觉到个体与个体间的差异,人本孤独的落寞油然而生。好几段十分钟以上的长镜头对话,让人不得不慨叹锡兰电影台词创作功力的扎实,也佩服演员精湛自然的演技。
三个多小时的电影并不好消化,尤其对于我们这些有着文化和语言隔阂的东方人来说,锡兰的梗似乎埋得有点过于艰深。好几次当电影宫里的西方观众笑出声时,笔者与朋友都自觉莫名;不过,电影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尽管文化背景迥异,却仍然无法阻止创作者与观者进行基于人性最宏大层面的交流与感受。电影最后近一个小时的表现拯救了多少有点沉闷的前半部分,精彩的台词和渐入佳境的人物形象,让电影开始变得更加诱人。人物角色在长时间的塑造中逐渐变得立体丰满,特别是最后20分钟的一场辩论与交谈,完全让人眼前一亮。人也终于从昏昏沉沉的状态中完全振作起了精神。究竟有多少观众是一分钟也没有在三小时中睡着过的呢?电影结束后,大家互相开着电影《冬眠》与“催眠”的玩笑,身旁的法国媒体人也不禁相互抱怨起电影“太长”的不足。不过,电影的长度始终是导演创作中的重要手段,也许锡兰只是想沉稳缓慢,带着一如既往的静穆来叙述他的故事,赋予他镜头中孤独的人们以厚重的生命,更让观者在与现实生活最大化同步的节奏里真切感受到人性的微妙与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