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广场。
随处可见的虎头标志,上面还有杨恒的名字。
鹿特丹电影节的影院之一。
影院之一CINERAMA。
网易娱乐2月1日报道(图文/马然)第39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ROTTERDAM, 简称IFFR)于2010年1月27日低调的举行了开幕典礼,28日起影片开始全线展映;影展将在2月6日举行金老虎竞赛单元(TIGER COMPETITION)的颁奖典礼,7日正式结束。
在荷兰第二大城市鹿特丹举办的鹿特丹电影节也许并不似三大电影节——柏林、戛纳和威尼斯那般受世人瞩目,然而在电影节圈内,鹿特丹的影响力(和它的老虎标志)却不容置疑,因此也有人把荷兰鹿特丹和瑞士的洛迦诺与三大一起并称“五大”,不过鹿特丹电影节特立独行的作风大概于它诞生之日即已确立。1972年的夏日,一个叫做HUBERT BALS(休伯特·巴尔斯)的博物馆策展人在鹿特丹市举办了一场并不成功的电影展,当时的首映式只有十来个零星观众,令举办方十分尴尬……而当地媒体则评价这场影展说“超级前卫”。时至今日,鹿特丹影展的累计观众每年都超过30万(09年达到34万),是世界上观众最多的影展之一。
39年以来,鹿特丹的两大特色从未改变过,其一是影展的竞赛单元“金老虎”每年都会选15部独立电影作品,条件为作品必须是导演首次或者第二次执导的作品;其二是鹿特丹的开幕日从来不会举办星光璀璨的红地毯仪式,来自全球的独立导演(其中不少相当年轻)是影展最大的明星。
09年鹿特丹电影节在欧洲低迷经济之中在38岁的影展主席RUTGER WOLFSON的领导下实行大变脸,不仅把鹿特丹的老虎标志换成一个憨态可掬的虎头,其展映单元也进行了整合,一共有三大板块,并辅以层次各异、主题不同的附展——三大单元分别是以首次、第二次导演作品为主的“BRIGHT FUTURE”(光明未来)、以有经验导演作品为主的“SPECTRUM”(光谱单元)和特色主题为标志的“SIGNAL”(信号单元)。这次的“信号单元”有两大重点,其一是鹿特丹一向擅长的亚洲主题——这次影展会主打日本电影新浪潮标志性人物吉田喜重(YOSHIDA KIJU)和商业电影导演崔洋一(SAI YOICHI)的回顾展;其二是“忘记非洲”的电影展映单元,集中献映非洲各国的独立新作。不过若以为鹿特丹只关心独立电影那也似乎有失公允,因为影展为了在漫长寒冷的冬季把观众留在影院也很注意选片的口味平衡,很多过去一年的热点电影——不乏成功的独立商业制作也都会被带到鹿特丹。同时,鹿特丹观众的口味的视野与影展可谓是相辅相成,以普通荷兰人为主体的观众群总保持着对全球新电影的好奇心,这是鹿特丹尽四十载传奇的重要动因之一。
广西导演杨恒得到鹿特丹休伯特·巴尔斯电影基金(简称HBF)的第二部剧情片《光斑》(SUNSPOT)入选了本届影展的金老虎竞赛单元,而四川导演应亮的短片《慰问》(CONDOLENCES)则入围金老虎短片竞赛单元。此外本届影展也会展映吴昊昊的《KUN 1 ACTION》、徐童的《麦收》(光明未来单元)和刘伽茵的《牛皮2》、娄烨的《春风沉醉的夜晚》(光谱单元)。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鹿特丹主题展映单元“胜利之后”(AFTER VICTORY)中会播放若干部和二次世界大战题材有关的战争电影,如中国30年代影片如应云卫的《八百壮士》(1939年拍摄,香港资料馆收藏)、何非光的短片《保家乡》(1939年拍摄,中国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制作)、荷兰导演伊文思(JORES IVENS)的《四万万人民》(1938年摄制)以及陆川的《南京!南京!》。
网易娱乐专稿,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