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详细)>>
何时把孩子放到国外的环境中培养比较好?
主持人凌敏:朱敏老师说到了为整个大环境和下一代带来了希望,既然探讨怎么样让中国孩子具备更好的国际化的竞争力,说到国际化的竞争力,中国孩子我想问一下各位嘉宾是更早地把他放在国际化的环境中培养好,还是在中国本土化的基础教育接受完了之后再把他放到国际化的环境中好一些呢?我想听听各位老师的意见,周老师的孩子在国外,Vivien Wang在海外生活多年,你们在这边应该是有很多的观点的。
周成刚:我觉得首先要立足本土和民族才能发展。但是因为现在互联网把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今天通过互联网,也是可以了解外面的世界,是可以完全同步的。
主持人凌敏:您家孩子是几岁送出去的?
周成刚:是读完高中,但为了他出去读本科对接更好一些,所以在北京我让他读了国际学校,就是为了读本科的时候在心理上有一些制度上的对接的准备,同时不能忘记中文,中文如果忘记了他就变成了一个香蕉人(只有外面是黄的,里面却是白的)。
Vivien Wang:我感觉到现在所有走是复合型人才的跨区域,知识已经没有界限了,以后我们在地球村,人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什么怎么学,家庭的教育环境怎么支持,父母的教育观念非常重要。比如说刚才您谈到到新东方去学习,会不会帮助孩子出国留学?我觉得出国留学比如说想上哈佛,只是靠SAT或者是托福成绩已经不够了,他要的是整体社会环境和整个社会的素质,我们是不是有社会责任心,是不是有爱心和整体的品格的素质,这是很重要的。
比如说,如果我有一个孩子,如果这个孩子到了高一或者是准备托福的时候,我有两个选择,第一是可以报一个中国的培训班考一个很高的托福,第二是刚好有一个机会我可以让孩子去非洲,刚好有文化交流的项目,他如果去了非洲可以研究一下,中国京剧的脸谱和非洲的脸谱体现了什么文化差异、历史差异、习俗差异。这样做出来一个小的短文可能会比托福成绩高出一段,更有利于协助他上斯坦福或者是哈佛。
假如说你打算报考知名的大学,要求的素质已经不一样了,不是成绩第一,而是小孩子必须是全面、有素质地发展。从我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讲,我更希望孩子是高二、高三以后再出去,男孩子可以是高一,基础教育在中国进行,对孩子和情感需求建设是比较重要的。
主持人凌敏:另外两位嘉宾有没有要补充的?
熊丙奇:首先赞同你的观点,我们首先要成为世界公民,不一定要出国留学,这是两个概念,在中国也有可能成为世界公民,只要你具备这种思想,只要你有健康的身心和国际情怀也是一样的,千万不要以为出国了就是世界公民,出国了之后照样没有,我们出国留学回来的人,在中国还有很多不靠谱的事,因此一定要注意,我们在任何的地方只要坚持按照教育的基本要求去做,培养世界公民这样地做都可以。
但同时提醒准备出国留学的家长,要出国就要培养孩子的团队、自信心和健全的身心这非常地重要,否则到国外是很难适应的。
另外,这是一个因人而异的事,时间早晚没有定论,有些孩子是大学的时候适合出国,有的孩子初中的时候就适合出国,取决于他是不是有特性,他是不是能够有很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学习的潜力,不是说别人说多大出国好,但不一定适合你的孩子。一定要根据每个个体做好自己的出国留学的规划,这样才能比较有规划,千万不能人云亦云。
最重要的教育是多元教育和个性化教育,教育最终是要回到每个个体,结合每个个体的情况,培养成适合他的能力和角色所需要的素质,这是所有教育所需要的素质。
主持人凌敏:三位嘉宾给我们带来了分享,朱敏老师和我,我们是媒体人,我们集结了几位嘉宾的分享,最终让媒体来传播,让更多的家长和孩子了解我们讨论的价值。您总结几位嘉宾的观点?
朱敏:我个人的意见,熊老师已经说得很好了,什么时候出去是一个因人而异的事情,如果有一个小孩子本身就对国外的文化非常地渴望,自己的独立能力也很强,早一点出去也无所谓,如果自己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以后的方向也是在国内发展,他更喜欢中国文化,而且他可能对家庭也比较依赖,我觉得晚一点出去,这是因人而异的,没有定论在里面的。
主持人凌敏:掌声感谢四位嘉宾给我们带来的分享,我们听到了各位嘉宾在分享的过程中,针对如何让中国孩子具备全球化的、更好的竞争力,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当然,针对我们的孩子什么时候选择接受国际化的教育,根据每个家庭、每个孩子自身的情况而定,我们最终的诉求和目的就是让中国教育更早地对接国际化,或者是更好地对接国际化,让中国孩子具备全球化的竞争力。再次感谢各位嘉宾!谢谢各位!